TOP

别让“隐形铅”悄悄伤害你:血铅中毒的那些事儿

2025-04-13 12: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铅,这种在生活中并不罕见的重金属,正以“隐形”的方式潜伏在我们身边。它不像细菌、病毒那样引发明显的感染症状,却能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对多个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血铅中毒——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概念,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了解血铅中毒的来源、危害与预防,是守护健康的重要一课。

一、什么是血铅中毒?

血铅指的是血液中铅的含量,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铅的含量应极低(儿童血铅安全值为0μg/dL,成人理想值应低于5μg/dL)。当铅通过呼吸、饮食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且摄入量超过身体代谢能力时,血液中铅浓度会逐渐升高,这就是“血铅中毒”。

铅一旦进入人体,很难被完全排出。它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尤其喜欢“攻击”代谢活跃的器官——儿童的大脑、成年人的肾脏以及造血系统,都是铅的主要靶向目标。更危险的是,血铅中毒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容易被误认为“疲劳”“食欲不振”等小毛病,等到出现明显不适时,往往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二、“隐形铅”藏在哪里?

铅的来源远比我们想象中广泛,从日常用品到生活环境,都可能成为它的“藏身之处”:

l 传统生活用品:部分老式彩釉餐具(尤其是内壁有鲜艳图案的碗碟)、劣质玩具(彩色塑料、喷漆积木)、含铅化妆品(如某些美白祛斑类产品)中,铅可能通过餐具接触食物、儿童啃咬玩具、皮肤吸收等方式进入人体。

l 环境残留:工业排放是铅污染的重要源头,冶炼厂、蓄电池厂周边的空气、土壤容易被铅污染;老旧小区的自来水管若为铅管,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水中铅含量升高;汽车尾气(虽然无铅汽油已普及,但仍有微量残留)、道路扬尘也可能携带铅颗粒。

l 饮食与习惯:爆米花(传统铁锅加工时铅易融入)、松花蛋(制作过程中可能加入含铅添加剂)、长期存放的隔夜菜(尤其是使用不锈钢或搪瓷容器盛放时),可能累积少量铅;此外,长期用报纸包裹食物(油墨含铅)、咬铅笔头(铅笔外层油漆可能含铅)等习惯,也会增加铅摄入风险。

l 职业暴露:从事蓄电池制造、金属冶炼、装修喷漆、印刷等行业的人群,若防护不当,容易通过呼吸吸入铅尘或铅蒸气,成为血铅中毒的高危群体。

三、血铅中毒对身体有哪些伤害?

铅对人体的伤害具有“全身性”和“累积性”特点,不同人群的表现有所差异:

1. 对儿童:影响生长与智力的“隐形杀手”

儿童是血铅中毒的最易感人群。一方面,儿童的呼吸道、消化道对铅的吸收率是成人的3-5倍;另一方面,他们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铅更容易进入大脑。

l 智力损伤:铅会破坏神经细胞的连接,影响大脑发育,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降低。研究显示,儿童血铅浓度每升高10μg/dL,智商可能下降1-3分。

l 生长迟缓:铅会干扰钙、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影响骨骼发育,导致身高、体重低于同龄人。

l 行为异常:部分血铅偏高的儿童会出现多动、易怒、冲动等行为问题,甚至被误诊为“多动症”。

2. 对成人:损伤器官与代谢

成人代谢能力较强,但长期铅暴露仍会造成伤害:

l 造血系统:铅会抑制血红蛋白合成,导致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

l 消化系统:出现腹痛、恶心、食欲不振,严重时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

l 肾脏损伤:铅需要通过肾脏代谢,长期累积会导致肾功能下降,甚至引发慢性肾病。

l 心血管影响: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失眠、肢体麻木。

3. 对特殊人群:危害加倍

孕妇若血铅超标,铅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增加流产、早产、胎儿畸形的风险;哺乳期女性的铅还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新生儿健康。

四、如何预防血铅中毒?

血铅中毒的核心是“预防为主”,因为铅造成的损伤往往不可逆,降低暴露风险比治疗更重要:

l 减少接触源头: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餐具(避免内壁彩绘的陶瓷碗)、玩具(查看“无铅”标识);不用报纸包食物,不买街头散装爆米花、来源不明的松花蛋;化妆时选择成分安全的护肤品,避免长期使用宣称“快速美白”的产品。

l 改善生活环境:新装修房屋时选择环保涂料(查看“低铅”认证);常开窗通风,尤其在工业区、交通繁忙路段周边;老旧小区可请专业机构检测自来水铅含量,必要时安装净水器。

l 养成良好习惯:儿童玩耍后、饭前必须洗手(能减少80%的铅摄入);从事铅相关职业者,工作时做好防护(戴口罩、手套),下班后勤洗澡、更换衣物,避免将铅尘带回家。

l 定期检测与干预:儿童(尤其是2-6岁)、孕妇、职业暴露人群应定期检测血铅水平;若发现血铅偏高,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多吃富含钙、铁、锌的食物,如牛奶、瘦肉、坚果,帮助减少铅吸收),必要时接受驱铅治疗。

铅的“隐形”特性让它容易被忽视,但它对健康的威胁却真实存在。无论是儿童的智力发育,还是成人的器官功能,都可能成为“隐形铅”的攻击目标。记住:血铅中毒没有“特效药”,最好的防护是提前规避风险——从选择安全的生活用品开始,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才能让“隐形铅”无机可乘,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薛洪滨 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