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针灸治颈椎病“扎错反致瘫”?权威中医师教你避坑5大雷区

2023-10-11 08: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社会,颈椎病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疾病。无论是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的年轻人,还是长期劳累的中老年人,都可能受到颈椎病的侵扰。颈椎病的症状多样,从脖子疼到胳膊麻、头晕,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在众多治疗方法中,针灸因其独特的疗效和绿色安全的特点,受到了不少患者的青睐。然而,关于针灸治疗颈椎病,也存在一些误解和担忧,比如“扎错反致瘫”的说法。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权威中医师,一起避开针灸治疗颈椎病的5大雷区。

雷区一:不辨证就扎针

针灸治疗颈椎病,辨证是关键。每个人的颈椎病成因不同,有的是长期低头导致气血瘀滞,有的是感受风寒湿邪,有的则是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因此,在扎针前,必须先辨清证型,是属于哪一种“不通”或“不荣”,才能有的放矢地选穴。比如,风寒湿痹型颈椎病应多选取风池、风府等祛风散寒的穴位,配合大椎、肩井等局部穴位温通经络;而瘀血型颈椎病则侧重于血海、合谷、太冲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穴位。不辨证就扎针,很可能导致疗效不佳,甚至加重病情。

雷区二:消毒不严格

针灸治疗中,消毒是防止感染的第一道屏障。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术部位,以及所用的针具,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消毒。这可不是简单地擦一下就行,而是要像外科手术前的准备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消毒不严格,很容易导致感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

雷区三:进针手法不当

进针手法也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常用的进针方法有指切进针法和舒张进针法等。进针时要“轻、巧、快”,尽量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如果进针手法不当,比如用力过猛或角度不对,都可能导致患者疼痛加剧,甚至引发血肿等不良反应。

雷区四:忽视得气与补泻手法

“得气”是针灸治疗的核心,而补泻手法的灵活运用则是提升疗效的“点睛之笔”。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如果针扎进去后患者没什么感觉,医者针下也空空如也,那疗效往往不佳。只有当针下出现了得气感,才能真正发挥经络的传导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而补泻手法则是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来调整的,全凭医者的手感和对患者反应的敏锐观察。忽视得气与补泻手法,很可能导致针灸治疗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雷区五:盲目追求疗程与忽视生活习惯调整

针灸治疗颈椎病需要一定的疗程,通常每日或隔日一次,十次左右为一个疗程。然而,有些患者盲目追求疗程,认为扎针次数越多越好,却忽视了自身生活习惯的调整。其实,针灸治疗的同时,患者也应注意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避免长时间低头、适当进行颈肩部的功能锻炼等。只有这样,才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如果盲目追求疗程而忽视生活习惯的调整,很可能导致针灸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针灸治疗颈椎病虽然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避开的雷区。只有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的医生,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辨证施治,灵活运用补泻手法,并注意调整生活习惯,才能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与有效。希望广大颈椎病患者能够理性看待针灸治疗,避开雷区,早日康复。

(李文静 通许县大岗李乡卫生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