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守护胃健康,科学预防胃癌

2025-03-29 14: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虽然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年龄等不可控因素,但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调整以及早期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了解并实践科学的预防措施,是守护我们“胃”来的关键一步。

一、根除“头号元凶”: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并逐步发展为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最终可能演变为胃癌。如果经常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C13/C14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胃镜活检等)。一旦确诊感染,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足疗程的“四联疗法”或其他推荐方案进行根除治疗。治疗结束后需复查确认是否根除成功。注意饮食卫生,提倡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口对口喂食婴幼儿,饭前便后洗手。

二、优化饮食习惯:管住嘴是关键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胃癌的重要诱因。严格控制盐和咸食(咸菜、咸鱼、腊肉、酱类等)的摄入量。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对致癌物的易感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日盐摄入量<5克。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的蔬菜(300-500克)和水果(200-350克)。它们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C、E)、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多种抗氧化物质(如类胡萝卜素、多酚类),有助于清除自由基,保护胃黏膜,降低胃癌风险。减少香肠、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的摄入。过量食用红肉(猪、牛、羊肉)也可能增加风险。建议选择禽肉、鱼肉作为优质蛋白来源。坚决不吃发霉变质的粮食(如玉米、花生)和坚果。霉变食物可能含有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少吃烧烤、油炸、烟熏食品,这些烹饪方式容易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质。规律饮食,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细嚼慢咽有助于减轻胃的负担,促进消化。

三、摒弃不良嗜好:戒烟限酒

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并随吞咽进入胃部。酒精(尤其是高度酒)会损伤胃黏膜屏障。戒烟是预防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癌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严格限制酒精摄入。最好不饮酒,如饮酒,男性一天酒精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ml/葡萄酒250ml/38度白酒75ml),女性不超过15克。避免空腹饮酒。

四、积极治疗和管理癌前疾病与病变

某些胃部疾病状态是胃癌的“前奏”。重视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手术后残胃,这些都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状态。务必遵医嘱积极治疗这些疾病,并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间隔进行胃镜复查和随访。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金标准”。对于中重度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定期胃镜监测至关重要。

五、维持健康体重,适度运动

超重和肥胖与多种癌症风险增加相关。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0的正常范围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功能,降低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疾病风险。

六、关注家族史,高风险人群加强筛查

胃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存在遗传易感性。如果直系亲属(父母、亲兄弟姐妹)中有胃癌患者,尤其是年轻时发病者,本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将家族史信息告知医生。应在医生指导下,更早开始(可能比常规建议年龄提前5-10年)并更频繁地进行胃癌筛查(主要依靠胃镜)。不要等到有症状才检查。

七、何时应尽早就医?

即使积极预防,也要警惕身体的异常信号。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持续或反复的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感;

食欲明显减退、厌食(尤其是厌油腻肉类);

不明原因的体重显著下降;

经常性恶心、呕吐;

呕血、呕吐咖啡样物,或大便呈黑色柏油样;

吞咽困难或进食时有梗阻感;

可触及的上腹部肿块;

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

胃癌并非不可预防。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低盐、多蔬果、忌烟熏腌炸)、坚决戒烟限酒、积极治疗和监测胃部癌前疾病、保持健康体重与运动习惯,以及高风险人群加强筛查,我们能够构筑起坚实的防线,显著降低罹患胃癌的风险。守护胃健康,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李明 开封一五五医院 普通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