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草药的不同部位,根和叶的“性子”会差很多吗

2024-11-06 14: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同一棵植物,根和叶的“性子”真能差很远

同一株中草药,根和叶就像“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外形不同,“脾气”(性味、功效)也可能大相径庭。比如薄荷的根和叶,叶能清凉解表,根却偏温性;何首乌的根能补血,藤(夜交藤)却能安神。这种“同株不同效”的现象,是中草药的一大特点——植物的不同部位吸收的养分、积累的成分不同,“性子”自然不一样。

了解根和叶的“性子”差异,才能用对药材:该用根的时候别用叶,该用叶的时候别用根,不然可能没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二、根:大多“往深处走”,偏于“滋补、收敛、止痛”

植物的根埋在土里,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就像“植物的根基”。对应的,中草药的根类药材大多“性子”沉稳,功效偏于“向下走”(作用于内脏、深层组织),擅长滋补、收敛、止痛:

1.滋补类根药:能“补气血、强筋骨”

l 黄芪(根):性温,能补肺气、脾气,适合容易累、爱出汗的人,就像给身体“加燃料”。

l 当归(根):性温,能补血活血,是女性常用的补血药,像给身体“添养分”。

l 何首乌(根):制熟后能补肝肾、乌须发,适合头发早白、腰膝酸软的人,像给身体“加固根基”。

这些根药生长在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多,所以擅长“滋补”,且作用持久、温和。

2.收敛类根药:能“止汗、止泻、止血”

l 五味子(根及根茎):性温,能收敛固涩,止汗、止泻、敛肺气(治疗久咳),像给身体“关紧闸门”,不让津液过度流失。

l 石榴皮(根皮):性温,能涩肠止泻(治疗长期拉肚子)、止血,作用直接且收敛力强。

这些根药的“收敛性”,和根在植物中“储存养分、防止流失”的功能相呼应。

3.止痛类根药:能“深入病灶,缓解疼痛”

l 延胡索(块根):性温,能活血行气止痛,对胃痛、痛经、关节痛都有效,像“精准的止痛信号”,作用深入且持久。

l 细辛(根及根茎):性温,能祛风止痛,擅长缓解头痛、牙痛,尤其是风寒引起的疼痛,像“深入肌理的温暖力量”。

这些根药能深入体内,直达疼痛部位,发挥止痛作用,这和根在植物中“深入土壤、连接全身”的特性有关。

三、叶:大多“往高处走”,偏于“发散、清热、解表”

植物的叶子长在高处,接触阳光和空气,负责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应的,叶类药材大多“性子”轻盈,功效偏于“向上向外”(作用于体表、上半身),擅长发散、清热、解表:

1.解表类叶药:能“打开毛孔,驱散外邪”

l 桑叶(叶):性寒,能疏散风热(治疗风热感冒)、清肺润燥,像“轻轻打开窗户”,让热邪从体表散去。

l 紫苏叶(叶):性温,能发散风寒(治疗风寒感冒)、行气宽中,像“温和的暖风”,把体表的寒邪吹走。

l 薄荷(叶):性凉,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治疗头痛、咽喉痛,像“清凉的微风”,快速缓解体表的热证。

这些叶药质地轻盈,就像叶子在植物顶端“自由舒展”,所以能“发散”体表的病邪,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相对短。

2.清热类叶药:能“清泻肺热、肝火”

l 菊花(叶也入药,花更常用):性凉,能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治疗目赤肿痛、咽喉痛,像“清凉的露水”,浇灭上半身的火气。

l 批杷叶(叶):性凉,能清肺止咳、降逆止呕,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像“向下疏导的清凉力量”,把热邪从体内引出去。

叶子接触阳光多,容易“积累清凉之气”,所以叶类药材多能清热,且擅长清上半身(肺、肝、胃)的热。

3.利湿类叶药:能“通过蒸腾,排出湿气”

l 荷叶(叶):性平,能清暑利湿、升发清阳,治疗暑湿泄泻、水肿,像“促进水分蒸发的叶片”,帮助身体排出多余湿气。

l 番泻叶(叶):性寒,能泻热通便,通过促进肠道蠕动排出积滞,作用快速但猛烈,像“强烈的蒸腾作用”,快速带走体内的热和湿。

这些叶药的利湿、通便作用,和叶子在植物中“蒸腾水分、调节体液”的功能相似。

四、根和叶“性子”差异的核心:“生长部位决定功效趋向”

根和叶的“性子”差异,本质是植物“生长环境和功能分工”的体现:

l 根在地下,负责吸收、储存、固定,所以根类药材多“向下、向内”,擅长滋补、收敛、止痛,作用深沉持久。

l 叶在地上,负责发散、蒸腾、光合,所以叶类药材多“向上、向外”,擅长解表、清热、发散,作用轻扬快速。

这种“部位决定功效趋向”的规律,是中医“取类比象”思维的体现,也经过了千百年临床实践的验证。

五、同一植物,根叶并用:“上下配合,功效互补”

有些植物的根和叶都能入药,且常一起使用,发挥“上下配合”的功效:

1.紫苏:根(紫苏根)和叶(紫苏叶)配合

l 紫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l 紫苏根(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l 配合使用:既能散体表的寒邪,又能调体内的气机,治疗风寒感冒伴有胸闷、呕吐,效果更全面。

2.薄荷:根(很少用)和叶(常用)

l 薄荷叶: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l 薄荷根:能治跌打损伤(使用较少);

虽不常用,但体现了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功效的差异。

这些“根叶并用”的例子,更能说明根和叶“性子”不同,配合使用能让药效更全面。

六、使用时别“用错部位”,功效会差很多

误用根和叶,可能完全达不到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l 想治疗风寒感冒(需要发散),用紫苏叶就对了,用紫苏根(偏于理气)效果就差;

l 想补血(需要滋补),用当归根没错,用当归叶(几乎不入药,无补血作用)就没用;

l 想清热明目(需要清上焦热),用菊花(花,类似叶的功效)合适,用菊花根(无清热作用)就白费功夫。

所以,用中草药时,不仅要选对药名,还要看清“入药部位”,根是根、叶是叶,不能混为一谈。

七、根和叶“性子”差异大,部位不同功效趋向不同

同一中草药的根和叶,“性子”确实差很多:根偏于“向下向内”,擅长滋补、收敛、止痛;叶偏于“向上向外”,擅长发散、清热、解表。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但符合大多数情况。

了解这种差异,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功效,用对药材——该用根时用根,该用叶时用叶,让药效精准发挥。毕竟,中草药的“性子”藏在它的生长部位里,读懂了部位,就读懂了一半的药效。

(杨自然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药学部 主管中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