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补气血的中草药,吃多了身体会“不消化”吗

2023-10-08 13: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补气血的药不是“多多益善”,吃多了真可能“堵得慌”

补气血的中草药(比如当归、黄芪、阿胶),就像“营养丰富的浓汤”,适量喝能滋养身体,喝太多却会让脾胃“负担过重”,出现“不消化”的情况。

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就像“加工厂”,把吃进去的药材、食物转化为气血。如果补气血的药吃太多,超过脾胃的“加工能力”,多余的药材就会变成“半成品”堆积在体内,引起腹胀、没胃口、大便黏腻等“不消化”症状。所以,补气血不是“量越大越好”,而是“脾胃能接受多少,就补多少”。

二、哪些补气血的药“容易让人不消化”?看药材特性

补气血的药材按“质地”和“性味”,有的温和好消化,有的滋腻难运化,吃多了“不消化”的概率也不同:

1.滋腻厚重的“难消化型”

这类药材质地黏稠,像“浓缩的糖浆”,脾胃功能稍弱的人吃多了,很容易“堵”住:

l 阿胶:由驴皮熬制,质地黏稠,能补血止血,但吃多了会让脾胃“黏住”,表现为腹胀、不想吃饭、大便黏马桶。

l 熟地:生地黄炮制后而成,性温味甘,补血效果强,但质地滋腻,吃多了会加重脾胃负担,出现消化不良。

l 龙眼肉(桂圆):能补气血、安神,但含糖量高,吃多了(比如一次超过10颗)会让胃里发腻,甚至反酸。

这类药材适合脾胃功能好的人,且必须控制量,不能长期大量吃。

2.相对平和的“易消化型”

这类药材质地疏松,性味温和,像“清淡的肉汤”,适量吃不容易引起不消化:

l 当归:性温,补血活血,质地虽稍油润,但适量使用(每次5-10克),搭配其他药材(比如生姜),很少引起不消化。

l 黄芪:性温,补气升阳,质地疏松,补气的同时不会太滋腻,只要不过量(每次不超过15克),大多数人能消化。

l 红枣:性温,补中益气,虽然甘甜,但每天3-5颗,搭配粥或汤,对脾胃负担小。

这类药材适用范围广,但“平和”不代表可以无限制吃,过量同样可能让脾胃“累着”。

三、“不消化”的信号:身体在说“补过头了”

补气血的药吃多了,身体会发出明确的“抗议信号”,这些信号就是“不消化”的表现:

1.肚子胀:像“塞了个气球”

吃完补气血的药后,肚子一直胀(尤其是饭后更明显),摸起来软软的,打不出嗝、放不出屁,这是脾胃“运化不动”的典型表现——多余的药材停在胃里,阻碍了气机流通。

2.没胃口:看见食物“不想动筷子”

平时吃饭香,吃了补药后突然没食欲,甚至看到油腻的食物就反胃,这是因为滋腻的药材“困住”了脾胃的功能,让消化液分泌减少,自然不想吃东西。

3.大便异常:要么黏腻,要么便秘

l 大便黏马桶:说明脾胃被滋腻的药材“困住”,水湿运化不畅,粪便里带着未消化的“湿浊”。

l 便秘:补气血的药吃多了(尤其是热性药材),可能让身体“燥热”,加上脾胃运化慢,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长,变得干硬,难以排出。

4.舌苔变厚:舌面“糊了一层东西”

正常舌苔是薄白的,补过头后,舌苔会变厚(白腻或黄腻),像“舌面上涂了一层浆糊”,这是体内“痰湿堆积”的信号,也是脾胃不消化的直观表现。

出现这些信号,不管补气血的效果有没有显现,都该停一停或减量,不然会越补越堵。

四、怎么避免“补气血补出不消化”?关键在“搭配”和“量”

补气血的同时不让脾胃“受累”,有两个核心办法:控制量、加“助消化”的搭档。

1.严格控制“补药”的量,别贪心

l 滋腻型药材(阿胶、熟地):阿胶每天不超过10克(约1小块),熟地每次不超过10克,且每周吃2-3次即可,别天天吃。

l 平和型药材(当归、黄芪):当归每次5-10克,黄芪每次10-15克,连续吃2周后停1周,给脾胃“休息时间”。

l 水果类(龙眼、红枣):龙眼每次5-6颗,红枣每次3-5颗,当作零食或煮粥放,别当饭吃。

量的控制是避免不消化的“第一道防线”。

2.加“助消化”的药材,给脾胃“搭把手”

补气血的药里加点能健脾、理气、化湿的药材,像“给加工厂加台机器”,帮助脾胃消化:

l 配生姜:阿胶、熟地这类滋腻药材,搭配3-5片生姜(性温,能温胃、散寒、化湿),能减少滋腻感,促进消化。

l 配陈皮:当归、黄芪补气补血时,加3-5克陈皮(性温,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避免补气太过导致的腹胀,让气血补得更顺畅。

l 配山楂:吃龙眼、红枣等甜食时,加1-2克山楂(性温,能消食化积),能帮助分解糖分和油脂,减少胃里的腻感。

这些“辅助药材”用量不用多,却能有效预防补气血导致的不消化。

3.吃补药时,别“给脾胃添乱”

l 别同时吃油腻、生冷食物:补气血期间吃肥肉、油炸食品(加重脾胃负担),或冰饮、凉菜(刺激脾胃),会让不消化的概率翻倍。

l 饭后适当活动:吃完补气血的药膳后,别马上躺卧,散步10-15分钟,帮助脾胃蠕动,促进消化。

给脾胃“减负”,补药才能被更好地吸收。

五、脾胃弱的人,补气血要“先开路,再进补”

本身脾胃功能差(比如经常腹胀、拉肚子、没胃口)的人,直接吃补气血的药,就像“给生锈的机器加重油”,不仅吸收不了,还会堵得更厉害。这类人需要“先调理脾胃,再补气血”:

1.先吃“健脾药”,打好基础

l 山药:性平,能健脾养胃,煮粥或炒菜吃,帮助恢复脾胃功能。

l 莲子:性平,能补脾止泻,和山药、大米一起煮粥,温和调理脾胃。

l 炒麦芽:能消食健胃,泡茶或煮粥放一点,帮助脾胃“启动”。

先吃1-2周健脾药,等胃口变好、腹胀消失后,再开始补气血。

2.补气血时“从小量开始”

脾胃弱的人,补气血的药量要比常人减半(比如别人吃10克当归,你先吃5克),且搭配更多助消化的药材(比如生姜+陈皮),慢慢增加用量,让脾胃有适应的过程。

脾胃弱的人补气血,“慢就是快”,宁愿少补一点,也别贪多导致不消化。

六、出现“不消化”,该怎么处理?停补、调脾胃

如果已经出现腹胀、没胃口等不消化症状,别硬扛,按这几步处理:

1.立即停吃补气血的药

不管吃了多少,先停下来,让脾胃“空一空”,通常停1-2天后,不消化的症状会减轻。

2.吃点“助消化的食物”

l 炒米茶:大米炒至微黄,煮水喝,能健脾消食,缓解腹胀。

l 白萝卜:煮汤或生吃(少量),能理气消胀,帮助排出胃里的“浊气”。

l 陈皮茶:3-5克陈皮煮水喝,能理气健脾,缓解腹胀、没胃口。

这些食物能帮脾胃“减负”,比吃药更温和。

3.轻轻按摩腹部

每天饭后半小时,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5-10分钟),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一般情况下,停补后配合这些方法,3-5天就能恢复,不用过度担心。

七、补气血的关键是“吸收”,不是“吃多少”

补气血的中草药吃多了,身体真的会“不消化”——因为脾胃的“加工能力”有限,过量的补药只会变成“负担”,反而影响气血生成。

真正有效的补气血,是“适量、搭配、看脾胃”:量够就行,别贪多;加些助消化的药材,帮脾胃省力;脾胃弱就先调理,再进补。记住,能被身体消化吸收的“小剂量”,比吃了不消化的“大剂量”更有用,这才是补气血的真谛。

(杨自然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药学部 主管中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