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娃的药掰一半吃?可不是随便找把剪刀就搞定的事儿

2024-12-12 11: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给娃分药,家长常犯的“想当然”错误

“医生让吃半片,我用牙咬开就行!”“剪刀消过毒了,剪药肯定没问题。”在药房窗口,总能听到家长们这样说。给孩子喂药,最头疼的莫过于“剂量拆分”——成人药一片500毫克,孩子可能只需要125毫克,这“四分之一片”到底怎么分才准?

很多家长觉得“差不多就行”,但对孩子来说,药量差一点可能影响疗效,差多了可能有风险。比如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可能伤肝,剂量不够又退不了烧;抗生素剂量不足,可能让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再治病就难了。分药这件事,真不是“凭感觉”就能搞定的。

二、哪些药“碰不得”,一掰就失效?

不是所有药都能掰着吃,有些药的“外衣”有特殊作用,破坏了就会出问题。就像带壳的瓜子,壳破了里面的仁容易受潮,药的“壳”坏了,药效也会打折扣。

1.带“缓释”“控释”字样的药

这类药(比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布洛芬控释片”)外面有一层特殊的膜,能让药效慢慢释放,维持12小时甚至24小时。如果掰开或嚼碎,药物会一下子全释放出来,就像水库闸门被强行拉开,可能导致药量瞬间超标,引发副作用(比如血压骤降、胃黏膜刺激)。

2.肠溶片

肠溶片(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奥美拉唑肠溶片”)的外衣能抵抗胃酸,让药在胃里不溶解,到肠道才发挥作用。要是掰开吃,药物在胃里就被胃酸破坏了,要么失效,要么刺激胃黏膜(比如阿司匹林在胃里溶解会引发胃痛、出血)。

3.胶囊剂

胶囊壳不仅能掩盖药的苦味,还能保护药物不被口腔里的酶破坏,同时避免药物刺激食道。把胶囊拆开,倒出药粉喂孩子,一来药粉太苦孩子难下咽,二来可能灼伤食道(比如某些抗生素药粉有刺激性)。

判断药能不能掰,有个简单方法:看药片上有没有“刻痕”(一道浅浅的横线)。有刻痕的药,大多是设计成可以拆分的,没刻痕的尽量别掰。实在拿不准,就问医生或药师,别自己瞎琢磨。

三、分药工具选不对,药量差一半

用牙咬、用剪刀剪、用菜刀切……这些“土方法”不仅不卫生,还会导致药量不准。比如一片药用剪刀剪,可能一半大一半小,大的那半药量超标,小的那半没效果。推荐这几种“专业工具”,便宜又好用:

1.药勺/药杯:适合液体药

带刻度的药勺(比如每格0.5毫升、1毫升)或药杯,比用普通勺子舀药准多了。用的时候注意:眼睛要和刻度线保持水平,别俯视(看起来量多)或仰视(看起来量少),不然可能差出1-2毫升,对小宝宝来说,这点差距可能就是“过量”。

2.分药器:适合片剂、胶囊剂

分药器是专门为分药设计的工具,有不同规格(二分一、四分一)。把药片放进分药器,轻轻一压就能均匀分开,比剪刀、牙咬精准多了。药店或网上都能买到,价格不贵(几十块钱),但能大大减少分药误差。

3.研磨器:适合需要研成粉末的药

如果医生允许把药片研成粉(比如普通的维生素片、退烧药片),可以用专门的药粉研磨器(像个小mortar和pestle)。把药片放进去,研磨成细粉,再按剂量分成几份(比如要四分之一,就把粉末堆成小山,分成均匀的四份)。注意:研磨器用完要洗干净,避免不同药物残留混合。

有个妈妈用分药器给孩子分抗生素,之前用剪刀分总觉得孩子好得慢,换分药器后,药量精准了,孩子恢复速度明显快了。她说:“原来不是药没用,是我分的量不够。”

四、分药时的“细节陷阱”,很多家长没注意

就算用了分药工具,这些细节没做好,还是可能出问题:

1.药片掰完“掉渣”,药量偷偷减少

有些药片质地松脆,掰的时候会掉渣,比如掉了四分之一的渣,实际吃到嘴里的可能只有原剂量的一半。解决办法:掰药前先把药片在室温下放一会儿(别从冰箱里拿出来就掰,容易碎),掰的时候动作轻一点,掉的渣尽量收集起来,和分好的药一起给孩子吃。

2.药粉混在奶里喂,药效被“中和”了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吃药,把药粉混在牛奶、果汁里,这其实不妥。牛奶里的蛋白质可能和某些药物(比如铁剂、抗生素)结合,影响吸收;果汁里的果酸可能破坏药物结构(比如维生素C遇到酸性强的果汁会失效)。最好用温白开水送服,实在怕苦,可以少加点白糖(别用红糖,红糖里的成分可能影响药效)。

3.分好的药“放太久”,药效打折扣

有些家长一次分好一天的药量,放在小药盒里备用。但药物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潮、氧化,尤其是抗生素、维生素类药,可能几小时后就失效了。正确做法:每次吃之前再分药,分好后马上喂,别存放。

五、给低龄宝宝喂药,还有更方便的选择

对婴幼儿(比如1岁以下)来说,掰药、研粉都太麻烦,其实可以问问医生或药师,有没有更适合的剂型:

1.儿童专用剂型

很多药有儿童版,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阿莫西林颗粒”,本身就是液体或粉末,包装里自带刻度滴管或量杯,按年龄、体重算剂量,直接吃就行,不用拆分。

2.医院药房的“临时调配”

有些医院药房可以提供“分剂量服务”,比如把一片药精确分成四份,用铝箔单独包装,标注好每次吃一包,家长直接拿给孩子吃,省心又精准。

3.口腔崩解片

这类药(比如“奥司他韦口腔崩解片”)不用水送服,放在嘴里就能快速融化,适合不会吞咽药片的孩子。剂量拆分时,用分药器分开即可,融化速度快,孩子不容易吐出来。

六、分药“小技巧”,让喂药变轻松

1.用“少量水”溶解药粉

把分好的药粉放进小勺子里,加1-2毫升温开水(别太多,不然孩子喝不完),搅拌成糊状,趁孩子张嘴时快速喂进去,然后再喂几口水冲一下。

2.喂药时间选对,减少呕吐

别在孩子刚吃饱时喂药(容易吐),也别在饿肚子时喂(可能刺激胃),最好在吃奶或吃饭后半小时喂。喂完药可以给孩子吃一小口零食(比如一小块水果、一勺酸奶),缓解苦味。

3.不同药分开喂,避免相互影响

如果孩子需要吃多种药,别混在一起喂,每种药间隔5-10分钟。一来避免药物之间发生反应,二来万一孩子呕吐,能知道是哪种药引起的。

七、最后说句实在话

给孩子分药,考验的是耐心和细心。别觉得“差不多就行”,孩子的肝肾功能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能力比成人差,药量不准的风险更高。

如果拿不准怎么分药,别自己琢磨,多问一句医生或药师——“这个药能掰吗?”“用什么工具分最准?”专业人士的一句话,可能帮你避开很多误区。

记住:给孩子喂药,精准比“省事”更重要。把药分对了,才能既保证疗效,又避免风险,让孩子早日康复。

(乔楠 开封市美宝空分医院 药房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