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声作为临床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通过高频声波穿透腹壁,能清晰显示肝、胆、胰、脾、肾等实质脏器的形态结构,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关键依据。然而,当检查报告上出现“囊肿”“结石”“回声增强”等异常描述时,许多人会陷入焦虑,甚至联想到癌症等严重疾病。事实上,部分超声异常属于生理性改变或良性病变,无需过度治疗。本文将解析常见“虚惊”结果,帮助您理性看待检查报告。
一、肝脏:回声增强≠肝硬化,脂肪浸润更常见
肝脏超声报告中,“回声增强”是引发焦虑的高频词。这一描述通常提示肝实质密度改变,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1. 脂肪肝:最常见的“回声增强”元凶
当肝细胞内脂肪沉积超过5%时,超声可见肝实质回声细密增强,呈“明亮肝”表现,远场回声衰减,肝内血管走行模糊。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达29.2%,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单纯性脂肪肝通过控制饮食(减少精制碳水、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逆转,无需特殊药物治疗。
2. 肝血管瘤:先天性的“良性包块”
约5%的成人可检出肝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内部可见网格状血流信号。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直径<5cm且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定期随访(每6-12个月)即可。若瘤体迅速增大(直径>10cm)或压迫周围脏器引发腹痛、黄疸等症状,可考虑手术切除。
3. 肝钙化灶:炎症愈合的“疤痕”
肝内点状或簇状强回声伴声影,多为既往肝内炎症(如肝炎、寄生虫感染)或创伤愈合后形成的钙盐沉积。钙化灶通常无症状,不会恶变,也无需特殊处理。需注意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后者多沿胆管走行分布,常合并胆管扩张。
二、胆囊:息肉≠肿瘤,结石≠必须手术
胆囊超声异常中,“息肉”和“结石”是两大常见问题,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积极干预。
1. 胆囊息肉:多数是胆固醇性“假瘤”
胆囊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腺瘤)和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其中胆固醇性息肉占80%以上。超声表现为带蒂的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基底部窄,不随体位改变移动。对于直径<1cm、单发、无血流信号的胆囊息肉,恶变风险极低(<1%),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若息肉直径≥1cm、快速增长(6个月内增大>2mm)或合并胆囊结石,需考虑手术切除。
2. 胆囊结石:无症状者“观察为主”
我国胆囊结石患病率约10%,但仅20%的患者会出现症状。超声表现为胆囊内强回声团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移动。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推荐“观察等待”策略,避免过度治疗;若出现胆绞痛(右上腹剧烈疼痛,持续30分钟以上)、急性胆囊炎(发热、Murphy征阳性)或胆总管结石(黄疸、肝功能异常),则需手术切除胆囊。
三、肾脏:囊肿≠肾癌,错构瘤是“良性肿块”
肾脏超声异常中,“囊肿”和“错构瘤”是两大常见良性病变,其超声特征具有典型性。
1. 肾囊肿:最常见的肾脏“水泡”
单纯性肾囊肿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达50%)。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内部无血流信号。对于直径<4cm、无症状的肾囊肿,无需特殊处理;若囊肿直径>5cm或压迫肾实质引发腰痛、高血压等症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硬化治疗或腹腔镜去顶减压术。
2. 肾错构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的“混合体”
肾错构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肾脏第二大常见良性肿瘤,由异常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构成。超声表现为高回声结节,内部可见脂肪密度(强回声)与血管结构(低回声)混合存在,CDFI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对于直径<4cm、无症状的肾错构瘤,定期随访即可;若瘤体破裂出血(突发腰痛、血尿、休克)或直径>4cm,需手术切除。
四、胰腺:回声不均≠胰腺癌,慢性炎症更常见
胰腺超声因受肠道气体干扰,显示率较低,但“回声不均”仍是常见描述。这一表现多与慢性胰腺炎相关,而非胰腺癌的特异性征象。
慢性胰腺炎:回声增粗的“幕后推手”
长期饮酒、高脂血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发慢性胰腺炎,表现为胰腺实质回声增粗、增强,主胰管扩张(直径>3mm)或钙化灶形成。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以控制病因(戒酒、降脂)和缓解症状(止痛、胰酶替代)为主,无需手术切除。
胰腺癌:超声的“漏诊风险”需警惕
胰腺癌早期超声表现不典型,易漏诊;晚期可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对于高危人群(长期吸烟、糖尿病病史>5年、家族史),建议联合增强CT或MRI提高检出率。
五、如何理性看待腹部超声异常?记住三大原则
1. 结合临床背景:超声结果需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综合分析。例如,肝回声增强合并转氨酶升高提示脂肪性肝炎,而单纯回声增强更可能是单纯性脂肪肝。
2. 动态随访观察:对于良性病变(如小囊肿、小息肉),定期复查超声可监测病变变化,避免过度治疗。
3. 咨询专业医生:超声报告的解读需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知识,切勿自行搜索“对号入座”。例如,肝内强回声可能是血管瘤、钙化灶或局灶性脂肪肝,需医生通过多切面扫描、血流信号分析等技巧鉴别。
腹部超声是筛查腹部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但其结果并非“一锤定音”。面对报告中的异常描述,不必惊慌失措,多数情况属于生理性改变或良性病变。理性看待检查结果,遵循医生建议,才是维护健康的正确之道。
(闫芳芳 西华县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