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女性在月经来潮时都会下腹坠胀,但当这种疼痛逐年升级,甚至影响工作、睡眠和情绪时,最常见的疑问便是:“我是不是得了子宫腺肌症?”事实上,痛经进行性加重确实是子宫腺肌症最具警示意义的表现之一,却并非其独有特征。临床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变性等均可表现为“越来越痛”。厘清病因、及时干预,才能避免“痛到无法忍受”才就医的被动局面。
一、子宫腺肌症的疼痛机制与典型特征
子宫腺肌症的本质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病灶。这些异位内膜仍受卵巢激素调控,每月出血却无法经阴道排出,导致子宫肌层内反复出血、炎症反应及肌纤维肥大,子宫逐渐增大、质地变硬。随着病程延长,病灶范围扩大,疼痛强度呈“阶梯式”上升,患者常用“电钻”“生孩子”来形容痛感,并伴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性交痛及不孕。
典型临床线索包括:
1. 进行性加重:疼痛级别、持续时间、所需止痛药剂量逐年递增;
2. 经量显著增多:血红蛋白下降、乏力、心悸;
3. 子宫均匀增大:妇科检查或超声提示子宫球形增大、质韧;
4. 影像学特征:阴道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栅栏样声影、结合带增厚;MRI可见高信号病灶融合成片。
二、需要排除的其他“重痛经”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在型):病灶位于盆腔腹膜、卵巢、直肠阴道隔,痛经同样进行性加剧,但子宫体积常正常或仅轻度增大,卵巢可见内膜样囊肿,触痛结节多位于子宫直肠窝。
2. 慢性盆腔炎: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经期加重,伴白带增多、慢性下腹痛史,子宫固定、附件区增厚压痛,超声可见盆腔积液。
3. 子宫肌瘤变性:浆膜下或肌壁间肌瘤若发生红色变性,可突发剧烈腹痛,伴发热、白细胞升高,超声提示肌瘤回声不均、血流丰富。
4. 子宫畸形(残角子宫、双角子宫):因经血引流不畅致痉挛性疼痛,畸形子宫形态影像可鉴别。
5. 原发性痛经:虽可随年龄加重,但程度有限,影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为主要机制。
三、如何确诊:从病史到影像
1. 病史采集:记录初潮年龄、痛经起始时间、疼痛评分(VAS)、止痛药物剂量变化、经量变化、生育史及手术史。
2. 体格检查:子宫均匀增大、压痛明显,尤其经期检查更具提示价值。
3. 阴道超声:一线筛查工具,敏感度约80%,可见子宫肌层小囊腔、结合带≥12 mm、子宫前后径增大。
4. 盆腔MRI:对微小或局限病灶分辨率高,可评估病灶深度、与内膜关系,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
5. 血清CA125:轻中度升高可见于子宫腺肌症及内异症,特异性不足,仅作辅助。
6. 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依赖术后病理,但临床—影像高度符合者可行经验性治疗。
四、阶梯式治疗:从药物到手术
1. 一线药物
• NSAIDs:布洛芬、萘普生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可缓解轻中度疼痛,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重度痛经效果有限。
• 短效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经量,约60% 患者痛经减轻,但40 岁以上需评估血栓风险。
2. 二线药物
• 高效孕激素:地诺孕素 2 mg/d 连续口服,可促使内膜萎缩,缩小子宫体积,长期使用需监测肝功能与突破性出血。
• GnRH-a:3.75 mg 每月皮下注射,连用3~6 个月,可迅速降低雌激素水平,缩小子宫体积30%~50%,缓解疼痛,但伴随低雌激素症状及骨量丢失,需加用“加替疗法”。
• LNG-IUS(曼月乐环):宫腔内持续释放左炔诺孕酮20 μg/d,有效期5 年,可显著减少经量及疼痛,适合子宫腔<10 cm 者,放置初期可能点滴出血。
3. 手术方案
• 病灶切除术:局限型腺肌瘤可行腹腔镜或宫腔镜下切除,保留子宫,适合有生育需求者,但术后复发率20%~30%。
• 子宫动脉栓塞(UAE):通过阻断血供使病灶缺血萎缩,创伤小,保留子宫,适合不愿切除子宫且无生育需求者,长期疼痛缓解率约75%。
• 子宫切除术:症状严重、药物失败、无生育需求者选择,术后痛经100% 消失,可同时解决贫血问题,需评估卵巢去留。
4. 中医综合干预
• 口服中药:柴嵩岩经验方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可缩小子宫体积、降低疼痛评分。
• 外治法:中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针灸、耳穴压丸等,通过多途径调节盆腔血流,改善局部微环境。
五、生活方式与长期管理
1. 体重管理:肥胖增加雌激素水平,加剧病灶增殖,BMI≥24 kg/m² 者减重5%~10% 可显著减轻疼痛。
2. 饮食策略:减少红肉、加工肉类及高糖饮料,增加深海鱼、亚麻籽油、绿叶蔬菜摄入,补充ω-3 脂肪酸及镁元素。
3. 规律运动:每周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降低前列腺素水平,改善疼痛阈值。
4. 情绪调节:长期疼痛易诱发焦虑抑郁,正念训练、CBT(认知行为疗法)能减少疼痛灾难化思维,提高生活质量。
5. 随访制度:药物或微创治疗后每3~6 个月复查超声及血红蛋白,评估疗效与复发风险,必要时调整方案。
六、何时必须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诊:
• 经期需口服≥8 片NSAIDs 仍不能缓解;
• 经量增多致血红蛋白<100 g/L 或出现晕厥;
• 经期外亦存在盆腔痛或性交痛;
• 备孕1 年未成功,伴痛经加剧;
• 超声提示子宫短期内迅速增大,需排除恶性病变。
七、结语
痛经进行性加重是子宫腺肌症的重要“红旗”信号,却并非诊断的唯一依据。通过系统病史、影像检查及排除其他病因,可精准锁定元凶。无论选择药物、微创还是手术,目标都是让疼痛可控、子宫可留、生活质量可恢复。若痛经已干扰日常,请及早咨询妇科,切勿让“忍一忍”成为拖延治疗的借口。
(贾春霞 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