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梗患者术后总觉得“气短”?监护室护士分享呼吸功能锻炼的3个实用方法

2025-03-28 14: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术后常被“气短”困扰:稍微活动就胸闷气喘,甚至安静卧床时也觉得呼吸费力。这种症状并非单纯的“体力不足”,而是心梗后心肌受损、肺循环淤血及呼吸肌功能下降共同导致的呼吸效率降低。临床数据显示,约78%的心梗术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延缓康复进程,增加再入院风险。心脏监护室护士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3个简单实用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法,能有效改善气短症状,帮助患者重建呼吸节律。

腹式呼吸法:激活“主力呼吸肌”,提升通气效率

心梗患者术后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加之卧床导致膈肌活动受限,呼吸模式多转为浅快的“胸式呼吸”——仅靠胸廓扩张带动呼吸,潮气量(每次吸入的气体量)不足正常的60%,肺泡无法充分扩张,进而引发气短。腹式呼吸法则通过激活膈肌这一“主力呼吸肌”,能使潮气量增加30%-50%,显著提升通气效率。

具体操作步骤:

1.体位准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45°)或平卧位,双腿自然伸直,放松腹部肌肉。若术后伤口疼痛,可将枕头轻压于胸腹部,减少活动时的牵拉痛。

2.呼吸训练:

-用鼻缓慢吸气,同时有意识地让腹部鼓起(可将手放在肚脐上方感受起伏),吸气时间保持3-5秒;

-稍作停顿(1-2秒)后,用嘴缓慢呼气,嘴唇呈吹口哨状,同时腹部收紧,呼气时间延长至5-7秒(吸呼比约1:2);

-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日3次,避免过度疲劳。

注意事项:

-练习时需专注于腹部起伏,避免耸肩、抬胸等辅助动作,防止呼吸肌过度消耗;

-若出现胸痛、心悸等不适,应立即暂停并告知医护人员;

-术后24-48小时可开始轻度练习,从每次5分钟逐步增加时长,以身体能耐受为宜。

临床观察显示,坚持腹式呼吸1周后,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可从25次/分钟降至18次/分钟,血氧饱和度提升2%-3%,气短症状明显缓解。

缩唇呼吸法:延缓呼气流速,改善气体滞留

心梗患者常因心功能下降导致肺淤血,肺泡弹性减退,呼气时气体易滞留在肺内,形成“残气量增加”,进而影响下次吸气的新鲜空气量,造成恶性循环。缩唇呼吸通过控制呼气速度,能使气道保持一定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帮助排出滞留气体,减少残气量。

具体操作步骤:

1.体位选择:坐位或站立位(病情稳定者),背部挺直,双手自然放置于大腿上。

2.呼吸控制:

-用鼻深吸气1-2秒,使气体充分进入肺部;

-呼气时,将嘴唇缩成“O”形(类似吹蜡烛),缓慢呼出气体,确保呼气时间延长至4-6秒,尽量将肺内气体排尽;

-重复动作,每次练习5-10分钟,每日3-4次。

适用场景:

-日常活动前(如起床、散步)练习1-2分钟,可预防活动中气短;

-出现阵发性气短时,立即进行3-5次缩唇呼吸,能快速缓解不适。

优势特点:

-操作简单,不受体位限制,术后早期即可进行;

-能有效降低呼吸频率,减少呼吸肌疲劳,尤其适合合并慢性心衰的患者。

研究表明,缩唇呼吸可使肺内残气量减少15%-20%,且能降低呼吸功耗,使心肌耗氧量减少10%左右,避免因过度呼吸加重心脏负担。

有效咳嗽排痰法:预防肺部感染,维持气道通畅

心梗术后患者因卧床、活动减少及呼吸浅快,气道分泌物易积聚,不仅增加肺部感染风险(如坠积性肺炎),还会阻塞小气道,导致通气不均,加重气短。有效咳嗽排痰法通过正确的咳嗽动作,能将痰液顺利排出,保持气道通畅,同时避免因剧烈咳嗽导致的心肌耗氧量骤增。

具体操作步骤:

1.痰液松动:咳嗽前先进行3-5次腹式呼吸,使肺部充分扩张,松动痰液。

2.咳嗽技巧:

-深吸气后,屏气2-3秒(使气体在肺内充分分布);

-双手轻按伤口两侧(尤其心脏术后患者),用腹部力量带动咳嗽,连续轻咳2-3次,将痰液咳出;

-咳嗽后缓慢呼吸,休息片刻再重复,避免连续剧烈咳嗽。

辅助措施:

-若痰液黏稠,可在咳嗽前进行雾化吸入(遵医嘱使用祛痰药物),使痰液稀释后更易排出;

-咳嗽时若伤口疼痛,可由家属或护士协助按压胸腹部,减少震动带来的不适。

重要意义:

-心梗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约12%,及时排痰能使这一风险降低60%;

-保持气道通畅可减少缺氧对心肌的损伤,为心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需注意,咳嗽时应避免过度用力(如屏气时间过长、咳嗽幅度过大),以防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荷。若痰液难以排出,可配合胸部叩击(护士操作)促进痰液松动。

呼吸锻炼的整体原则与康复价值

心梗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需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调整”原则:术后早期以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为主,待病情稳定(通常3-5天后)再逐步增加咳嗽排痰训练;合并心衰、心律失常的患者,需在医护人员监测下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这些看似简单的呼吸训练,实则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数据显示,系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的患者,术后1个月的6分钟步行距离比未锻炼者增加20%-30%,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25%。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改善呼吸效率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呼吸肌耐力以适应日常活动需求,同时预防肺部并发症,形成“呼吸改善-心功能稳定-活动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监护室护士提醒,呼吸锻炼的效果与坚持程度密切相关。患者应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如饭后、睡前),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才能真正摆脱“气短”困扰,为回归正常生活奠定基础。每一次平稳的呼吸,都是心脏康复路上的重要一步。

(王翠娜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