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护士每1-2小时为患者翻身、定时拍背的操作,看似简单重复,实则是守护生命的关键环节。对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术后等需长期卧床的心脏重症患者而言,这一操作绝非可有可无的“护理常规”,而是预防致命并发症、加速康复进程的核心措施。其背后涉及呼吸、循环、皮肤等多系统的复杂生理机制,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预防坠积性肺炎:打破“卧床-缺氧”恶性循环
心脏重症患者因心功能不全导致活动耐力下降,卧床时胸廓活动度减少50%以上,呼吸肌力量减弱,潮气量(每次呼吸的气体量)降至正常的60%-70%。这种低效呼吸使肺泡无法充分扩张,分泌物容易积聚在肺底部,形成“痰液淤积”,为细菌繁殖创造温床,引发坠积性肺炎。数据显示,心脏术后卧床超过72小时的患者,肺炎发生率高达28%,是早期活动者的4.3倍。
翻身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如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肺底部的分泌物松动、移位至大气道;而拍背则是通过护士手掌呈空心状,在患者背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有节奏地叩击(力度约5-10N),产生的震动能量传递至气道,使痰液与气道壁分离。两者结合能显著提高排痰效率,临床研究证实,规范翻身拍背后,患者每日排痰量可增加30%-50%,血氧饱和度提升2%-4%。
更关键的是,心脏重症患者常因缺氧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肺炎引发的发热、呼吸困难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形成“缺氧-心功能恶化-更缺氧”的恶性循环。翻身拍背通过预防肺部感染,能减少约60%的心脏额外负担,为心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与心功能恶化风险
心脏重症患者本身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如心肌梗死时血小板活性增强),加之卧床导致肢体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可减慢至正常的1/3,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据统计,未采取预防措施的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0%-60%,其中10%-15%可能进展为肺栓塞,这是CCU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身时的体位变化能带动肢体轻微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配合拍背时的躯干震动,可使静脉血流速度短暂提升2-3倍。同时,侧卧位能减轻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仰卧时腹腔脏器压迫下腔静脉,血流阻力增加),使回心血量更稳定,避免心脏前负荷骤升骤降——这对心力衰竭患者尤为重要,他们的心脏对容量变化极为敏感,回心血量波动过大会诱发急性肺水肿。
对于心脏术后患者,翻身拍背还能预防因长期仰卧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术后卧床患者突然坐起时,血压下降幅度可达20mmHg以上,而定时翻身可维持血管的张力调节能力,使体位变化时的血压波动减少50%,降低因低血压导致的心肌灌注不足风险。
保护皮肤完整:避免“压疮-感染”连锁反应
心脏重症患者多伴有水肿(心力衰竭导致的体循环淤血)、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时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皮肤屏障功能脆弱。卧床时,骨隆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持续受压,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超过2小时就可能出现压疮(褥疮)。数据显示,心脏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约15%,其中Ⅲ度以上压疮(深达皮下组织)的愈合时间平均需4-6周。
翻身的核心作用是间歇性解除局部压迫,使受压部位恢复血流灌注。临床规范要求每2小时翻身1次,侧卧位时身体与床面呈30°角(而非90°直角),并在腰背部、膝部垫软枕,分散压力——这种体位能使骶尾部压力从仰卧位的8.0kPa降至3.3kPa,低于组织缺血的临界压力(4.0kPa)。
更需警惕的是,压疮一旦形成,破损皮肤成为细菌入侵门户,可能引发局部感染甚至脓毒症。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感染诱发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心肌细胞损伤、血管阻力增加,使心功能分级(NYHA)恶化1-2级。因此,翻身拍背通过预防压疮,能切断“皮肤破损-感染-心功能恶化”的连锁反应,这也是护理质量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一。
促进胃肠功能:减轻心脏“代谢负担”
长期卧床会使心脏重症患者的胃肠蠕动减慢30%-50%,加之疾病应激导致的胃肠黏膜缺血,易出现腹胀、便秘、食欲下降等问题。胃肠积气可使膈肌上抬,进一步压缩胸腔空间,导致肺活量减少10%-15%,加重呼吸困难;而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Valsalva动作)会使腹压骤升,血压波动达30-50mmHg,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诱发心律失常或再次心肌梗死。
翻身时的体位改变能机械性刺激胃肠道,促进蠕动;拍背时的震动传导至腹腔,可缓解肠管痉挛。研究表明,每日定时翻身拍背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比未干预者提前12-24小时,腹胀发生率降低40%。同时,胃肠功能改善能提高营养摄入效率——心脏重症患者每日需摄入1.2-1.5g/kg优质蛋白以修复心肌,而进食量增加可减少对静脉营养的依赖,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
此外,侧卧位翻身时,胃内容物不易反流至食管(仰卧位反流风险是侧卧位的2.5倍),能减少误吸发生,这对使用镇静剂或吞咽功能减弱的患者至关重要,可进一步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细节中的康复密码:操作规范与个体化调整
翻身拍背的效果取决于操作细节:拍背时手掌呈空心状(掌心凹陷),频率为100-120次/分钟,避开脊柱、肾区等部位;翻身后需评估皮肤颜色、温度,观察呼吸频率及痰液性质;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翻身前需检查气管导管固定情况,避免脱管或移位。
更重要的是个体化调整: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内患者需避免剧烈翻身,采用“轴式翻身”(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动作轻柔缓慢;心力衰竭伴严重呼吸困难者,可在30°半坐卧位基础上轻微侧翻,避免平卧位加重肺淤血;心脏术后患者需保护伤口,翻身时用手固定胸带,减少牵拉疼痛。
这些看似琐碎的护理操作,实则是心脏重症患者康复的“隐形推手”。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执行翻身拍背的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2.3天,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5%。对于心脏重症患者而言,每一次翻身都是对循环系统的“轻柔调节”,每一次拍背都是对呼吸系统的“主动保护”——这些细节,正是从“生存”到“康复”的关键跨越。
(王翠娜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