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得了肿瘤必须切干净?外科医生这样说

2025-07-30 14: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肿瘤治疗的认知里,很多人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得了肿瘤,一定要想尽办法把它切得干干净净,这样才能彻底治愈。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们却有着不同的见解。肿瘤治疗并非简单的 “一刀切”,是否需要切干净、能切到什么程度,都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从医学角度来看,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些肿瘤生长位置特殊,比如靠近大血管、重要神经或关键脏器,此时若一味追求 “切干净”,可能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严重损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以脑部肿瘤为例,大脑是人体的神经中枢,密密麻麻分布着神经和血管,若肿瘤与重要神经核团紧密相连,强行全切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偏瘫、失语等严重并发症,反而降低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期。这种情况下,外科医生往往会选择次全切除,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功能,再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控制肿瘤生长。

肿瘤的分期也是决定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因素。对于早期肿瘤,病灶局限,尚未发生转移,此时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少量正常组织,有可能达到治愈效果。但对于中晚期肿瘤,癌细胞可能已经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形成转移灶。这时即便把原发肿瘤切得再干净,也无法清除已经转移的癌细胞,手术的意义更多是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为后续的综合治疗创造条件。比如晚期胃癌患者,若肿瘤已经侵犯周围器官或出现远处转移,强行扩大切除范围不仅难以根治,还会增加手术风险和患者痛苦,不如采用姑息性手术结合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是一种创伤,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同时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无法承受大范围手术带来的创伤,那么过度追求 “切干净” 就会得不偿失。外科医生会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能选择较小范围的手术,或者放弃手术,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例如,一位 80 岁的肺癌患者,同时患有严重的冠心病,若进行肺叶全切手术,手术风险极高,术后恢复也很困难,此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局部消融治疗或放疗,以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已成为主流。这种模式强调外科、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协作,为患者制定最优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手术不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而是与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相互配合。对于一些对放化疗敏感的肿瘤,如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等,可能先进行放化疗使肿瘤缩小,再进行手术切除,这样既能减少手术创伤,又能提高治疗效果。而对于一些晚期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可能会使肿瘤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实现长期带瘤生存,此时手术并非必需。

此外,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影响手术决策。有些肿瘤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即使没有完全切除,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对患者健康造成太大影响。比如甲状腺乳头状癌,其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对于一些微小癌,医生可能会建议密切观察,而不是立即手术切除。相反,有些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即使进行了广泛切除,也容易复发和转移,这时就需要结合多种治疗手段来降低复发风险。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手术切除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很多早期实体瘤,手术切除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 “必须切干净” 是唯一的标准,而是要在根治肿瘤、保留功能和保证患者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总之,得了肿瘤是否必须切干净,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它需要外科医生根据肿瘤的位置、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多种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后才能做出决定。患者和家属也应该摒弃 “一刀切” 的固有观念,积极配合医生,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肿瘤治疗的道路上,科学、理性的选择才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郑巍巍 河南省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