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中,不少人会被查出胆囊息肉,面对这一结果,很多人会心生担忧,尤其是听说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就需要手术切除时,更是焦虑不已。那么,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就一定要切吗?普外科医生表示,并非如此,以下这3种情况才真正需要考虑动刀。
胆囊息肉,简单来说就是胆囊壁上生长出来的小肿块,多数情况下并无明显症状,很多人甚至在体检中偶然发现才知道自己患有此病。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良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其完全置之不理,因为部分胆囊息肉存在恶变的风险,而手术治疗是预防恶变、缓解症状的重要手段。
第一种需要考虑手术的情况是息肉大小超过1厘米。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当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时,其恶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对胆囊壁造成压迫,引发胆囊壁的扩张,进而增加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如疼痛、感染、胆囊出血甚至胆囊破裂等。而且,较大的息肉在生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胆囊内胆汁等因素的刺激,发生恶性变化的可能性也更高。所以,一旦发现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手术切除是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择,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第二种情况是息肉形态不规则。正常情况下,胆囊息肉的表面应该是光滑的。但如果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息肉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或者有增厚、起伏等改变,这往往是息肉发生恶性变化的信号。此时,需要尽快进行手术切除,并将切除的息肉组织送去做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癌变。因为形态不规则的息肉,其内部细胞可能已经发生了异常改变,如果不及时处理,癌变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一旦发展为胆囊癌,治疗难度和预后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第三种情况是息肉体积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一般较为缓慢,大多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1厘米以上。然而,如果在短期内(比如几个月内)发现息肉体积显著增大,这就提示息肉可能存在异常情况,有可能是发生了恶性变化。快速增长的息肉,其内部的细胞增殖活跃,恶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尽快进行手术切除。
除了上述这3种情况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合并胆囊炎的患者,胆囊炎本身就会导致胆囊功能受损,出现疼痛、发热等症状,而合并胆囊息肉可能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的难度。此时,为了彻底解决问题,通常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另外,如果患者有胆囊癌家族史,或者同时患有胆囊结石等其他胆囊疾病,即使息肉较小,也需要谨慎对待,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切除,以降低胆囊癌的发生风险。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胆囊息肉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直径小于1厘米,且形态规则、生长缓慢的胆囊息肉,可以通过定期的超声波检查和临床随访来观察其变化情况。患者日常也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胆囊息肉恶变的风险。
总之,当发现患有胆囊息肉时,不要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生长速度以及自身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存在上述需要手术的情况,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王兆洲 唐河县人民医院 普外一 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