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胆囊息肉要不要切?超声报告这样看

2025-04-21 14: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体检报告上 “胆囊息肉” 四个字,让不少人陷入纠结:这小小的息肉会不会癌变?要不要赶紧切掉?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胆囊息肉在人群中的检出率约 5% - 10% 。而超声检查凭借其无创、便捷、高性价比的特点,成为发现和监测胆囊息肉的 “主力军”。读懂超声报告中的关键信息,是解开 “切还是不切” 这道难题的钥匙,接下来就带你一探究竟。

一、胆囊息肉是什么?超声如何 “看见” 它

胆囊息肉,简单来说就是胆囊壁上长出的 “小肉疙瘩”,从病理类型上主要分为肿瘤性息肉(如腺瘤)和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其中,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 60% - 70%,它是胆汁中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形成的,就像胆囊里长出的 “小芝麻”;腺瘤则属于癌前病变,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存在恶变风险。

超声检查诊断胆囊息肉的原理,与检测子宫肌瘤类似,都是利用声波反射成像。超声探头向胆囊发射高频声波,遇到息肉组织时,声波反射回波信号与周围胆汁、胆囊壁组织不同,经过仪器处理后,在屏幕上呈现出息肉的影像。超声不仅能清晰显示息肉的存在,还能从大小、数量、形态、血供等多个维度,为判断息肉性质提供依据。

二、超声报告中的关键指标解读

(一)大小:决定风险的 “黄金指标”

在判断胆囊息肉是否需要切除时,大小是最重要的参考因素。一般来说,息肉直径小于 1 厘米时,癌变风险较低,大部分属于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恶变概率不足 1%。但当息肉直径≥1 厘米时,情况就不同了,其癌变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恶变可能性升高,此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手术切除。

超声报告中会精确标注息肉的最大径,例如 “胆囊体部见一大小约 0.6cm×0.5cm 的高回声结节”。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短期内快速增大的息肉(如 6 个月内直径增大超过 0.2 厘米),即使直径未达 1 厘米,也需警惕恶变可能,需进一步评估。

(二)数量:单发 VS 多发的差异

胆囊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超声报告中会明确说明息肉的数量,如 “胆囊内见多个高回声结节”。通常情况下,多发息肉多为胆固醇性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低;而单发息肉,尤其是宽基底的单发息肉,恶变可能性相对较大。因为单发息肉更容易是腺瘤性息肉,且缺乏周围组织的约束,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异常变化。

(三)形态:判断良恶性的重要线索

息肉的形态在超声图像上有多种表现,包括圆形、椭圆形、乳头状等。良性息肉一般形态规则,边缘光滑,与胆囊壁界限清晰;而恶变倾向的息肉可能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基底部较宽,甚至与胆囊壁分界不清。超声报告中会对息肉形态进行描述,例如 “胆囊颈部见一乳头状等回声结节”,医生会根据这些特征初步判断息肉性质。

(四)血供:评估活性的关键依据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息肉内部及周边的血流信号,这对判断息肉活性至关重要。良性息肉通常血供不丰富,超声下表现为无血流信号或仅有少量点状血流;而恶性倾向的息肉,由于生长迅速,需要更多营养支持,其内部血流信号往往较丰富,可探及树枝状或穿入性血流。通过观察血供情况,医生能进一步评估息肉的恶变风险。

三、结合报告,科学决策切与不切

除了超声报告中的指标,医生在决定是否切除胆囊息肉时,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合并疾病等因素。对于年龄超过 50 岁、合并胆囊结石、息肉引起反复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即使息肉未达到 1 厘米,也可能建议手术切除。

如果超声报告显示息肉直径小于 1 厘米,形态规则,血供不丰富,且患者无明显症状,一般建议定期复查超声(每 6 - 12 个月一次),动态观察息肉变化。一旦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息肉增大、形态改变或出现症状,则需及时手术。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息肉的常用手术方式,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患者胆囊功能良好、息肉恶变风险极低,也可考虑保胆取息肉手术,但该手术方式存在一定争议,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

四、超声检查胆囊息肉的注意事项

进行胆囊超声检查前,患者需要空腹 8 小时以上,一般建议检查前一晚清淡饮食,晚餐后不再进食。空腹的目的是让胆囊充分充盈,胆汁不会因进食后排出而影响息肉观察,保证图像清晰准确。检查时,患者需仰卧位和侧卧位配合,以便医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胆囊和息肉情况。检查结束后,可正常进食,若检查过程中有不适,也不必过于担心,不适感通常会很快消失。

胆囊息肉虽然常见,但通过超声检查提供的详细信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医生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读懂超声报告,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等),就能更好地守护胆囊健康。当面对胆囊息肉时,无需过度焦虑,理性应对才是关键。

 

(孙培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超声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