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息肉要不要切

2025-03-27 15: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很多人拿到胃镜报告,看到“息肉”二字就开始焦虑:它是不是胃癌的种子?要不要立刻斩草除根?事实上,胃息肉是一大类胃黏膜局限隆起的总称,既有几乎终生不惹事的“良民”,也有潜在变坏的“危险分子”。是否切除,必须综合病理类型、大小、数量、症状以及个人背景来定。以下内容将按临床思维层层展开,帮助你与医生高效对话。

一、先弄清:胃息肉的“户口本”里写了什么

1.  增生性息肉——数量最多,恶性度最低

占全部胃息肉的七成以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胆汁反流密切相关。癌变率总体低于1%,且多发生在直径>1 cm、表面糜烂或合并Hp持续感染时。根除Hp后,约四成可缩小甚至消失。

2.  腺瘤性息肉——真正的“高危分子”

占5%–20%,却贡献了最高的癌变风险:直径>2 cm、广基、绒毛成分越多,恶变率可达10%–30%。病理报告一旦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同于准癌信号,需尽快切除。

3.  胃底腺息肉——药物相关、癌变罕见

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关系最密切,通常体积小、多发,异型增生发生率<1%。若停药后息肉减少,可继续观察;如数量异常多,应警惕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

4.  其余罕见类型——错构瘤、炎性纤维性息肉等

总体发病率低,处理策略需个案化,通常结合症状及内镜表现决定。

二、再评估:六个维度决定切还是不切

1.  病理类型——定生死

    腺瘤性息肉、错构瘤及任何伴有高级别瘤变的息肉,原则上“见一次切一次”;增生性、胃底腺息肉则按尺寸与症状分级管理。

2.  大小——最常用的切割线

    国内共识把1 cm作为分水岭:≥1 cm的息肉癌变或出血风险显著上升,建议切除;<0.5 cm的小隆起可酌情随访。

3.  数量——越多越需警惕

    多发性息肉不仅提示胃黏膜长期受刺激,也可能隐藏家族遗传背景。对于≥3枚的病灶,即便单个体积小,也应至少活检代表灶,明确性质后决定分批切除还是继续监测。

4.  形态与生长速度——内镜下的“面相学”

    广基、表面糜烂、出血、分叶状或随访中短期内明显增大,都预示不良生物学行为,倾向切除。

5.  症状与并发症——功能学指标

    反复上腹痛、黑便、贫血、幽门梗阻等症状若与息肉位置吻合,无论大小都建议处理,以改善生活质量。

6.  患者个体因素——风险与收益的再平衡

    高龄、严重心肺疾病、长期抗凝治疗者需评估麻醉与手术风险;年轻、家族胃癌史阳性者则倾向积极干预,提前阻断癌变链条。

三、怎么切:从“微创”到“小切口”

1.  内镜下切除——主流且成熟

    高频电圈套切除、氩离子凝固、EMR(黏膜切除)、ESD(黏膜剥离)均可一次性解决90%以上的病灶,住院时间短、恢复快。

2.  外科手术——最后的护城河

    仅适用于巨大(>2 cm)、内镜难以整块切除或已浸润至黏膜下层怀疑癌变的病例,可行胃部分切除或楔形切除,同时清扫可疑淋巴结。

3.  并发症与术后管理

    内镜切除后出血率约1%–5%,穿孔率<0.5%,术后需禁食6–12小时、观察1–2天即可出院。切除组织必须送病理,明确切缘及有无早癌。

四、不切之后:如何科学随访

1.  复查间隔

    腺瘤性息肉:术后第1年复查,无异常后每1–2年一次;增生性息肉:首次6–12个月复查,稳定后可延长至2–3年;胃底腺息肉:若无异型增生,每2–3年即可。

2.  伴随干预

    Hp阳性者必须根除;长期服用拉唑类药物者需评估停药或换药;胆汁反流患者可联合促动力药与黏膜保护剂。

3.  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减少腌制与过烫饮食、保持体重、适量蔬果摄入,可降低胃黏膜慢性炎症,进而减少息肉新生与复发。

五、常见疑问一次说清

1.  “息肉不切会拖成胃癌吗?”

    增生性息肉癌变概率极低,腺瘤性息肉确有此风险,但过程通常需数年甚至十年以上,定期胃镜可早期阻断。

2.  “麻醉胃镜会不会把息肉碰掉?”

    常规检查触碰不会造成息肉脱落,反而有助于发现并及时处理。

3.  “切除后还会再长吗?”

    取决于病因是否持续存在。根除Hp、停用不必要的抑酸药、改善胆汁反流后,复发率显著下降。

4.  “体检发现0.3 cm息肉,医生让随访,会不会耽误?”

    小于0.5 cm的增生性或胃底腺息肉恶性潜能极低,短期随访安全,可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出血、穿孔风险。

六、与医生沟通的三句话

1.  “请把病理报告读给我听,确认是哪一种类型。”

2.  “我的息肉大小、数量、形态是否符合指南的切除指征?”

3.  “如果暂不手术,多久复查一次?期间出现哪些症状必须立即就诊?”

七、结语

    胃息肉的处理没有“一刀切”的简单答案。腺瘤性、体积大、症状明显或合并高危因素的息肉应当机立断;增生性、微小且稳定的息肉则可与医生一起选择“观察+干预病因”的保守策略。记住:病理结果是决策的基石,内镜技术是安全的保障,规律随访是长期安全的底线。把专业判断交给医生,把健康生活握在自己手里,才是面对胃息肉最理性的姿势。

(赵丹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