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手术后的伤口护理是预防感染、促进愈合的核心环节。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每个阶段的细节都直接影响恢复质量。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研究,系统梳理伤口护理的关键步骤,为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一、术前准备:降低感染风险的“预防针”
1.皮肤清洁与毛发处理
术前皮肤准备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研究显示,术前使用含氯己定洗剂清洁皮肤,可降低40%的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对于需要剔除毛发的手术,建议采用电动剃毛器或剪刀,避免损伤毛囊,且应在术晨进行操作,减少细菌滋生时间。
2.感染灶控制
若患者存在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等非手术部位感染,需优先治疗至痊愈后再手术。例如,子宫切除术前筛查细菌性阴道病并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
3.营养与代谢管理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通过血常规检测评估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必要时补充铁剂或人血白蛋白。对于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需控制在餐后和随机血糖值<11.1mmol/L,以减少高血糖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二、术中防护:无菌操作的“生命线”
1.无菌环境构建
手术室应配备高效空气过滤系统,维持温度24℃-26℃,湿度40%-60%。所有器械、敷料需经环氧乙烷或等离子灭菌,确保无菌状态。手术团队需严格执行外科洗手流程,使用含60%以上酒精的洗手液揉搓双手至少20秒。
2.手术技巧优化
微创手术(如腹腔镜、宫腔镜)可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降低感染风险。例如,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感染率较开腹手术降低60%。术中应轻柔操作,避免过度牵拉组织,减少死腔形成。
3.抗菌药物应用
预防性抗生素需在切皮前0.5-2小时静脉滴注,选择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的窄谱药物(如头孢唑林+甲硝唑)。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需追加剂量。
三、术后护理:感染防控的“攻坚战”
1.伤口监测与清洁
术后48-72小时需每日观察伤口,重点检查有无红肿、渗液、异味或硬结。若使用可吸收线缝合,需注意线结反应导致的局部红肿。清洁伤口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碘伏棉球,由内向外环形擦拭,避免来回涂抹。
2.敷料更换原则
保持敷料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若敷料被血液或渗液浸湿,需立即更换;若敷料与伤口粘连,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后缓慢揭除。对于肥胖或易出汗患者,建议使用透气性更好的银离子敷料,其抗菌效果可持续7天。
3.疼痛与活动管理
术后疼痛可能导致患者不敢咳嗽或深呼吸,增加肺部感染风险。可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局部麻醉),将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早期活动(如术后6小时床边坐立、24小时下床行走)可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提重物(>5kg)或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至术后4周。
四、特殊情境护理:精准应对的“个性化方案”
1.阴道手术护理
阴道前后壁修补或盆底修复术后,患者需采取仰卧位,双腿外展屈膝,膝下垫软枕,以减轻腹股沟和外阴张力。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细菌带入阴道。术后6周内禁止性生活、盆浴和游泳,防止污水逆行感染。
2.恶性肿瘤手术护理
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广泛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需加强营养支持(如每日摄入蛋白质1.2-1.5g/kg体重),并定期监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若留置腹腔引流管,需保持引流通畅,记录24小时引流量,当引流量<10ml/日且无发热时,可拔除引流管。
3.老年患者护理
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术后恢复慢,感染风险高。需加强血糖监测(每日4次指尖血糖),控制血压<140/90mmHg。同时,预防深静脉血栓(DVT)至关重要,可通过穿弹力袜、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
五、感染预警信号:及时干预的“生命窗口”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体温异常:术后3天体温仍>38℃,或体温波动>1℃;
2.伤口恶化:红肿范围扩大、渗液呈黄绿色或脓性、伴有恶臭味;
3.全身症状:寒战、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
4.实验室异常: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2×10⁹/L或中性粒细胞比例>85%,C反应蛋白>50mg/L。
六、康复期管理:长期健康的“基石”
术后6周内需避免性生活、重体力劳动和长途旅行。饮食应遵循“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原则,多摄入鱼类、瘦肉、豆制品和新鲜蔬果,避免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定期复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通过超声或CT评估伤口愈合情况,若发现盆腔积液或包块,需进一步排查感染或脓肿形成。
妇科手术后的伤口护理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持久战”。通过科学的术前准备、严谨的术中操作和精细的术后管理,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促进身体康复。患者应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异常情况,共同守护健康防线。
(武海霞 通许第一医院 妇科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