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恐惧到接受,核医学检查真的安全吗?辐射那些事儿一次说清!

2025-01-23 11: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医生建议进行一项名为“核医学”的检查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心头一紧——这个带着“核”字的技术,会不会让我暴露在危险的辐射之下?甚至有人直接联想到原子弹或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画面。但事实上,这种担忧大多源于对科学的误解。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语言揭开核医学的神秘面纱,聊聊它的安全性究竟如何。

核医学的核心原理其实非常简单:通过注射、口服等方式将含有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引入人体,这些物质会像快递员一样精准聚集到特定器官或病变部位,再借助专用设备捕捉它们释放的伽马射线成像。与传统X光不同,这里的主角不是外来的高能光束,而是经过严格设计的短半衰期示踪剂。例如常用的锝-99m,它的物理半衰期仅6小时,意味着进入体内后很快就有一半会自然衰变掉。

说到辐射剂量,这才是关键所在。普通人每年受到的自然本底辐射相当于坐200次跨国航班累积的宇宙射线量。而一次典型的骨密度扫描(同样是电离辐射检查)带来的有效剂量约为0.1毫西弗,反观绝大多数核医学检查都远低于这个数字。以最常见的心肌灌注显像为例,患者接受的总辐射量约等于自然环境中三个月的自然照射总和。更先进的SPECT/CT融合设备还能智能调节扫描参数,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曝光。

现代核医学科配备着多重防护体系。从铅制隔离墙到自动衰减装置,从严格的操作规程到个体化用药方案,每个环节都在践行ALARA原则(合理可行尽量低)。医护人员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辐射安全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他们佩戴的个人剂量计时刻监测着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医生会优先选择超声等无辐射替代方案,确有必要实施检查时也会采用最低有效活度的药剂。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医疗行为本身,而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隐性辐射源。比如每天抽一包香烟的人每年额外承受约30毫西弗的内照射剂量,这相当于做了上百次常规核医学检查。高空飞行爱好者每年的辐射累积也远超多数诊疗项目。相较之下,遵循医嘱进行的核医学检查就像精密手术刀,其风险收益比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核医学正在向超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迈进。新型靶向放射性药物能够区分良恶性肿瘤细胞,指导外科医生制定最小创伤的切除方案;PET-CT融合技术让转移灶无所遁形,极大提升了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这些革命性的进展都建立在对辐射安全的深刻理解之上——只有当我们不再谈“核”色变时,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健康红利。

下次当您接到核医学检查单时,不妨这样想:这项检查使用的放射性物质总量还不到一支圆珠笔的重量,却可能为您揭开疾病的早期线索。当然,最终决策永远应该建立在与主治医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毕竟任何医疗行为都需要权衡利弊。但至少现在您可以放下过度焦虑,用科学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位默默守护健康的“核”心卫士。

(贾昊 息县人民医院 核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