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回答:是的,而且比例正在上升
过去三十年里,我国19~35岁人群的胃癌发病率翻了一番,如今已占到全部胃癌患者的6%~11%。临床中,20岁出头即确诊的病例已不再罕见。胃癌不再是“老年病”,它的年轻化趋势已经得到国家癌症中心、多家大型医院及流行病学调查的一致确认。
二、为什么偏偏找上年轻人
1. 生活方式加速“胃老化”
外卖、夜宵、重口味成为常态:高盐、熏烤、油炸、超加工食品中的亚硝胺与多环芳烃持续刺激胃黏膜。熬夜让胃黏膜夜间修复窗口被剥夺,胃酸长时间浸泡脆弱组织。
2. 吸烟与饮酒低龄化
尼古丁与乙醇代谢产物乙醛直接损伤DNA,20~35岁人群吸烟率在发展中国家中高达28%,两者协同致癌。
3. 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国总体感染率近50%,青年社交频繁、共餐普遍,感染机会增加。约75%~90%的非贲门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根除后可降低近一半发病风险。
4. 遗传与早发型基因
CDH1等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可在20~30岁发病;若一级亲属有胃癌史,后代风险提高1.5~2倍。
5. 情绪与免疫
长期高压、焦虑、抑郁通过神经内分泌轴削弱黏膜屏障,慢性炎症推动癌变。
6. 忽视体检
年轻人自认“扛得住”,早期轻微症状常被自行服药掩盖,确诊时往往已到进展期。
三、年轻人的胃癌更“凶”在哪里
• 组织类型:印戒细胞癌、弥漫型比例高,侵袭性强、易早期转移。
• 进展速度:代谢旺盛,肿瘤倍增时间短,病程可在数月内从中期跨入晚期。
• 误诊率高:症状轻、位置偏右上腹,与胃炎、溃疡重叠,易被忽视。
• 疗效差异:由于发现晚,整体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老年组。
四、哪些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1. 新近出现的上腹隐痛或胀满,两周以上不缓解;
2. 早饱:以往吃两碗,现在半碗就“顶住”;
3.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1~2个月≥5%;
4. 贫血、黑便、乏力,而无明显失血史;
5. 家族胃癌史+任何胃部不适,应提前筛查。
五、如何把预防做在前面
1. 养成“减盐、减油、加蔬果”的餐桌习惯,每日盐摄入<5 g。
2. 戒烟限酒:零吸烟、酒精摄入男性<25 g/日、女性<15 g/日。
3. 根治幽门螺杆菌:一旦发现感染,规范四联疗法并复查确认根除。
4. 规律作息:保证23点前入睡,减少夜宵。
5. 情绪管理:运动、正念、心理咨询均可降低慢性应激水平。
6. 定期胃镜:
有胃癌家族史或慢性萎缩性胃炎:18岁后即可开始,每1~2年一次;
普通人群:建议最迟不晚于40岁首检,之后按风险分级3~5年复查。
7. 关注体重与贫血:任何非刻意减重或缺铁性贫血,都需排除胃源性失血。
六、写在最后
年轻不是免疫符,而是责任书。胃的每一次隐痛,都可能是它发出的求救信号。把体检、胃镜、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从“以后再说”改为“现在就做”,才能把胃癌挡在可治愈的早期门外。别让一次忽视,成为一生的遗憾。
七、 面对胃癌,我们如何应对
1. 提高警惕,不忽视任何异常信号。胃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症状与胃炎、胃溃疡相似,因此,一旦出现上述信号,应立即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
2. 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应按照医生指导完成规范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以确认根除。
3. 重视体检和胃镜检查。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慢性胃病史的人群,应按照医生建议进行胃镜检查。
4. 改善生活习惯,减少胃癌风险。戒烟限酒、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5. 学会情绪管理,减少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增加胃癌风险,通过运动、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6. 关注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抵御疾病。
八、结语
胃癌的年轻化趋势提醒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预防措施是抵御胃癌的关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现在做起,关注自己的胃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胃部疾病。通过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的提升,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风险,保护我们的胃健康,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曲全通 兰考第一医院 普通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