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阿尔茨海默病”,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画面:白发苍苍的老人忘记回家的路,对着亲人叫不出名字,甚至生活无法自理。“这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记忆力下降就是痴呆”……这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可能让我们忽视了疾病的复杂性。本文将打破常见误区,带你重新认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健康杀手。
一、误解一: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
真相:老年痴呆是俗称,阿尔茨海默病只是其中一种
“老年痴呆”是民间对老年人认知障碍的统称,而医学上,“痴呆”是一组症状群,包括记忆、语言、判断等能力下降,阿尔茨海默病(AD)是其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70%)。除此之外,血管性痴呆(因脑梗死、脑出血引发)、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等也属于痴呆范畴,它们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式差异显著。
关键区别举例:
阿尔茨海默病:以记忆减退为首发症状,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早期可能只是忘记刚发生的事(如“刚放下的钥匙找不到”),后期逐渐丧失生活能力。
血管性痴呆:常突然发病,伴随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脑卒中症状,认知障碍呈“阶梯式”恶化(某次脑梗后明显加重)。
为何要区分?:不同类型的痴呆治疗方向不同。例如,血管性痴呆需重点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而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以延缓病情为主。盲目贴上“老年痴呆”的标签,可能导致误诊误治。
二、误解二:年轻人不会得阿尔茨海默病?
真相:早发性患者占5%-10%,最小发病年龄仅30岁
传统观念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七老八十”才会得的病,但临床数据显示,约5%-10%的患者在65岁前发病,称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EOAD),其中极少数人甚至在30-40岁就出现症状。
早发性患者的特点:
-家族遗传性更强:约20%的早发性患者有明确家族史,与APP、PSEN1等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者病情进展更快,可能在50岁左右就需要专人照料)。
症状易被忽视:年轻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时,常被归咎于“工作压力大”“熬夜失眠”。例如,一位40岁的程序员频繁忘记会议安排、写代码时逻辑混乱,可能被误认为“职业倦怠”,延误诊断。
社会功能影响更显著:正值职场黄金期的患者,可能因记不住客户信息、无法完成复杂任务而被迫离职,甚至因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掩盖认知障碍。
典型案例:英国女子夏洛特28岁时出现记忆衰退,31岁被确诊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她在采访中提到:“我曾把手机放进冰箱,把钥匙冲进马桶,这些‘粗心’行为其实是疾病的信号。”
警惕信号:年轻人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
非良性记忆减退:不仅忘事,还无法通过提醒回忆起来(如忘记自己常用的密码,经家人提示仍无印象)。
-语言功能异常:说话时突然想不起常用词汇(如指着水杯说“这个……用来喝水的”),或重复问同一个问题。
三、误解三:记忆力下降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真相:良性健忘≠痴呆,关键看“能否正常生活”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记性大不如前”,但并非所有记忆力下降都是病态。区分“正常老化”与“痴呆前期”,可参考以下标准:
表格
特征正常健忘痴呆前期(轻度认知障碍)
遗忘类型偶尔忘记近期小事(如忘带钥匙)频繁忘记关键信息(如忘记回家路线、家人姓名)
能否回忆经提醒后能想起即使提示也无法回忆
对生活的影响无明显影响开始影响日常事务(如不会做饭、算错账)
其他症状无可能伴随语言笨拙、判断力下降(如穿反衣服、轻易相信陌生人)
举例说明:
正常情况:忘记上周三吃了什么晚餐,但看到餐厅照片能回忆起来。
异常情况:忘记自己是否吃过饭,反复询问“我刚才吃饭了吗”,甚至端着饭碗重复就餐。
专家提醒:约10%-15%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会在5年内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但也有部分人长期保持稳定。定期进行认知评估(如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有助于早期发现干预。
四、误解四:阿尔茨海默病无法预防?
真相:改变生活方式可降低30%-40%发病风险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以下危险因素可通过主动干预降低患病风险: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会损伤脑血管,增加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建议:
定期体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空腹血糖<6.1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3.4mmol/L。
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血糖波动,避免长期高血糖“毒害”神经细胞。
2.保持大脑活跃
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群更易患病。建议:
终身学习:学习新技能(如乐器、外语)、阅读、玩益智游戏(象棋、拼图)。
社交互动:每周与亲友聚会、参与社区活动,避免长期独居导致大脑“闲置”。
3.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脑血流,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之一)。
均衡饮食:遵循“地中海饮食”原则,多吃鱼类、坚果、蔬菜、全谷物,适量摄入橄榄油,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脑动脉硬化,酒精直接损伤神经细胞,建议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
4.管理情绪与睡眠
长期抑郁、焦虑会增加痴呆风险,可通过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压力。
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大脑缺氧,建议保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出现打鼾严重、白天嗜睡等情况及时就医。
五、误解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无需治疗?
真相: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很多人认为“痴呆治不好,不如回家照顾”,但现代医学表明,早期使用药物和非药物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甚至让部分症状得到改善。
1.药物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可改善记忆和语言功能,延缓日常能力下降。
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用于中重度患者,减轻幻觉、激越等精神行为症状。
2.非药物干预
认知训练:通过记忆游戏、注意力训练(如数字听写、图形临摹),激发大脑代偿功能。
音乐疗法: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唤醒情感记忆,缓解焦虑情绪。
家庭照护技巧:
简化环境:减少家中杂物,物品固定摆放(如钥匙放在固定位置),降低患者迷路或跌倒风险。
耐心沟通:用简单短句交流,避免指责(如不说“你怎么又忘了”,改为“我们一起找找钥匙”)。
重要观念: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仅需要医学治疗,更需要社会支持。美国“老年痴呆友好社区”模式已证明,当社区商店、交通枢纽等场所对认知障碍患者更包容(如提供大字菜单、清晰路标),可显著延长患者独立生活时间。
走出误区,科学应对
阿尔茨海默病不是“自然衰老的必然结果”,而是可防可控的疾病;年轻人并非“绝对安全”,早发现早干预能改写病程;每一位患者背后,都需要家庭、医疗和社会的共同支持。
如果你身边有记忆力下降的老人或年轻人,请多一份耐心:他们不是“老糊涂”,而是大脑生病了;他们忘记的是琐事,没忘记的是对家人的爱。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朱迪·格罗斯在确诊后所说:“我的大脑在慢慢褪色,但请记得,我依然是那个热爱生活的人。”
打破误解的最好方式,是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定期关注父母的记忆变化,主动了解认知健康知识,或许我们无法阻止疾病的发生,但可以让每一个生命,在时光的褶皱里,多保留一份尊严与温暖。
(黄丹 内黄县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一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