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人群体中,腰椎间盘突出(腰突)与骨质疏松常常相伴出现,这两种病症相互影响,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其治疗也颇具挑战,需要多方面协同的“双管齐下”策略。
腰突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等一系列症状。而骨质疏松则使骨骼的强度下降,骨小梁变细、减少,骨脆性增加,轻微的外力就可能导致骨折,对于已经患有腰突的老年人来说,骨质疏松会加重腰椎的不稳定,使得腰突病情更易反复且难以恢复。
从保守治疗来看,药物治疗是基础。针对腰突引起的疼痛、炎症,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对神经的刺激。但考虑到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较弱以及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谨慎选择种类与剂量,避免胃肠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对于骨质疏松,补充钙剂与维生素 D 是关键一步,钙剂为骨骼提供原料,维生素 D 促进钙的吸收,像碳酸钙 D3 片就是常用药物,能帮助提升骨密度,增强腰椎骨骼的强度,减缓骨质疏松进程,降低因骨质疏松引发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风险。
物理治疗在两者的康复中也不可或缺。热敷、按摩、牵引等手段能缓解腰突导致的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例如热敷可使腰部肌肉放松,促进炎症因子代谢;适度的按摩能舒缓紧张的腰背肌,调整腰椎小关节紊乱;牵引则有助于拉开椎间隙,促使突出的髓核部分回纳,减轻神经受压程度。同时,这些物理疗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骨骼,配合药物治疗,助力骨质疏松的改善,提升腰椎整体的稳定性。
康复锻炼同样是治疗的重要一环。定制化的康复锻炼方案要兼顾腰突与骨质疏松的特点。核心肌群训练,如桥式运动、平板支撑等,能增强腹部与腰部的肌肉力量,为腰椎提供更好的支撑,减轻椎间盘压力,预防腰突进一步恶化。而对于骨质疏松,一些低冲击力的运动,像散步、太极拳等,既能锻炼身体协调性,又能在适度负重的情况下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量。但需注意,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弯腰、扭腰等动作,以防诱发骨折或加重腰突症状。
在生活方式调整上,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除了保证钙和维生素 D 的摄入,还需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支持肌肉修复与骨骼构建。戒烟限酒也至关重要,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减少骨组织血液供应,不利于腰突恢复与骨质增强;过量饮酒则会干扰钙磷代谢,加剧骨质疏松。
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手术治疗可能是最后的选择。术前要对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精准评估,因为骨质疏松会影响手术内固定的效果与植骨融合的成功率。术中需采用更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内固定材料与技术,确保腰椎稳定性重建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术后同样要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与康复护理,防止再次骨折与腰突复发。
老年人腰突合并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疗干预、生活调理全方位配合,“双管齐下”甚至多管齐下,才能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在晚年减少病痛折磨,享受健康生活。
(刘兵兵 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