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反复咳嗽、咳痰、喘息为主要特征,病程长且易复发。在临床内科护理中,我们发现家庭照护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控制与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因缺乏科学的照护知识,导致急性发作频繁,肺功能加速下降。本文将从内科护理专业角度,详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家庭照护要点,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系统的照护体系。
一、症状监测:识别病情变化的“预警信号”
慢性支气管炎的家庭照护首先要学会精准监测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加重的迹象。内科护理中,我们常强调“量化记录”的重要性,即通过具体数据而非主观感受判断病情变化。
1.核心症状的监测方法
-咳嗽频率:每日记录咳嗽次数,可分为“偶发(<5次/天)”“频繁(5-10次/天)”“持续(>10次/天或夜间咳醒)”。若连续3天咳嗽频率增加,可能是感染或病情进展的信号。
-痰液性状:正常情况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痰液为白色黏液;若出现黄色脓性痰(提示细菌感染)、黄绿色痰(可能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或痰中带血(需警惕支气管扩张、肿瘤等并发症),应立即就医。
-喘息程度:可通过“活动耐力”判断——平地快走无喘息为轻度;稍活动即喘息为中度;静息时仍喘息为重度。夜间憋醒、需端坐呼吸时,提示病情急性加重。
2.简易肺功能监测工具
家庭中可备“峰流速仪”,每日固定时间(如晨起后、睡前)测量最大呼气流量(PEF)。若PEF较日常基础值下降超过20%,或昼夜波动幅度>15%,提示气道痉挛加重,需及时调整用药。
3.急性加重的“红黄牌”预警
-黄牌信号(需加强观察):咳嗽加重、痰液增多变稠、轻微活动后气短;
-红牌信号(立即就医):体温超过38.5℃、喘息严重无法平卧、口唇发绀、意识模糊。
二、用药管理:规范使用是控制病情的“核心武器”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药物需长期使用,家庭用药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疗效。内科护理中,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反复的案例占比高达40%,需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1.支气管扩张剂:掌握正确吸入方法
-β₂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急性喘息时使用,每次1-2喷,间隔4-6小时,过量可能引起心悸、手抖。使用时需先摇匀,深呼气后含住喷头,吸气同时按压,屏气5-10秒后缓慢呼气。
-抗胆碱能药物(如噻托溴铵粉吸入剂):长期维持治疗,每日1次,需注意口干、便秘等副作用。吸入后需及时漱口,避免药物残留口腔引起真菌感染。
2.祛痰药:避免“无效使用”
-常用药物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需在餐前30分钟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误区提醒:祛痰药需配合饮水(每日1500-2000ml)才能发挥作用,若饮水不足,反而会使痰液变稠难以咳出。
3.抗生素:拒绝“经验性用药”
-仅在出现脓性痰、发热等细菌感染证据时使用,需遵医嘱按疗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
-例:头孢类抗生素需饭后服用,避免空腹刺激胃黏膜;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可能影响软骨发育,18岁以下患者禁用。
4.糖皮质激素:警惕“滥用与骤停”
-吸入型激素(如布地奈德)用于反复发作的喘息患者,需长期规律使用,每次吸入后必须漱口,预防口腔念珠菌感染。
-口服激素(如泼尼松)仅短期用于急性加重期,需逐渐减量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跳。
三、排痰护理:保持气道通畅的“关键环节”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痰液排出不畅会加重气道阻塞,引发感染。内科护理中,有效的排痰措施能减少急性发作频率,以下是家庭可操作的方法。
1.体位引流:利用重力促进排痰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体位:病灶在肺上叶时,取半坐卧位;在中叶或下叶时,取头低脚高位(床尾抬高30cm),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
-操作要点:引流前先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祛痰药)10分钟,引流时轻拍背部(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帮助痰液松动。
2.有效咳嗽训练:避免“无效用力”
-正确步骤:先深吸气使胸廓扩张,屏气3秒,然后收缩腹肌用力咳嗽2-3次,将痰液咳出。避免仅用喉咙发力的“浅咳”,既耗能又无法排痰。
-时机选择:晨起后、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避免咳嗽引起呕吐。
3.雾化吸入:湿润气道助排痰
-家庭常用压缩雾化器,可选用生理盐水(湿润气道)或加入氨溴索(稀释痰液),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
-注意事项:雾化后及时洗脸漱口,避免药物残留;面罩式雾化器需定期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防止交叉感染。
四、环境与生活管理:减少刺激的“防护屏障”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气道敏感脆弱,家庭环境中的刺激因素易诱发症状加重,需从细节处构建防护体系。
1.空气净化:降低气道刺激
-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干燥时使用加湿器(每日换水并消毒,避免霉菌滋生);潮湿地区可使用除湿机,防止尘螨繁殖。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戒烟(包括二手烟),做饭时开启油烟机,冬季避免烧煤取暖(煤烟中的二氧化硫会损伤气道黏膜)。
-定期清洁:每周用湿布擦拭家具、地板,减少粉尘;不养宠物(毛发、皮屑是常见过敏原);避免摆放鲜花(花粉可能诱发喘息)。
2.合理运动:增强呼吸功能
-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每日30分钟,分2-3次进行)、太极拳、腹式呼吸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以免诱发喘息。
-呼吸训练方法:用鼻缓慢吸气4秒,再用嘴缓慢呼气6秒,呼气时收紧腹部,每日3次,每次10分钟,可增强膈肌力量,改善通气功能。
3.营养支持:提升气道抵抗力
-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日1.2-1.5g/kg体重,如鸡蛋、鱼肉、豆制品,帮助修复气道黏膜。例:60kg患者每日需72-90g蛋白质(约1个鸡蛋+150g瘦肉+200g豆腐)。
-补充维生素:维生素C(新鲜果蔬)可增强免疫力,维生素A(胡萝卜、动物肝脏)有助于维持呼吸道上皮细胞健康。
-避免过咸、过甜食物:高盐饮食会加重黏膜水肿,高糖食物可能促进痰液分泌。
五、常见误区与应对策略
1.“咳嗽好转就停药”
慢性支气管炎需长期维持治疗,即使症状缓解,也需按医嘱继续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擅自停药会导致气道炎症反弹,增加急性发作风险。正确做法:定期复诊(每3-6个月),由医生根据肺功能及症状调整用药方案。
2.“痰多就用镇咳药”
镇咳药(如可待因)会抑制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滞留气道,加重感染。仅在干咳无痰影响休息时短期使用,痰多患者需以祛痰、排痰为主。
3.“冬季不出门就能防发作”
长期室内密闭会导致空气污浊,反而增加感染风险。天气晴朗时可在中午开窗通风30分钟,外出时佩戴口罩(阻挡冷空气、粉尘),选择气温较高的时段进行短时间户外活动。
总结
慢性支气管炎的家庭照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与家属掌握科学方法:通过精准监测识别病情变化,规范用药控制炎症,有效排痰保持气道通畅,优化环境减少刺激。记住,家庭照护的目标不仅是减少急性发作,更要延缓肺功能下降,提高生活质量。当出现症状加重或不确定的情况时,及时与内科医护团队沟通,才能让这场“肺部守护战”取得长期胜利。
(程肖林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内科护理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