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代谢疾病,其管理的核心在于长期维持血糖稳定,以减少并发症风险。在临床内科护理中,血糖监测与饮食调理是两项基础且关键的措施。许多患者虽然确诊多年,却仍在监测频率、饮食搭配等方面存在误区。本文将结合临床护理经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科学、可操作的血糖管理方案。
一、血糖监测:数据为基,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导航系统”,通过定期检测能及时掌握血糖波动规律,为药物调整、饮食控制提供依据。内科护理中,我们常发现患者因监测方法不当导致数据失真,影响治疗决策。
1.监测时间点与频率
-空腹血糖:指早餐前(禁食8-12小时)测量,正常范围3.9-7.2mmol/L。空腹血糖能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是调整睡前药物剂量的重要依据。
-餐后2小时血糖: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量,理想值应低于10.0mmol/L。此指标能评估饮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尤其适合指导餐后用药。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测量,用于判断低血糖或高血糖急症(如超过13.9mmol/L需警惕酮症风险)。
监测频率需根据病情调整:
-血糖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即可;
-使用胰岛素治疗或血糖波动大的患者,需每天监测3-4次(如空腹+三餐后),特殊情况(如感冒、调整药物)需增加次数。
2.常见监测误区
-只测空腹忽略餐后:部分患者认为空腹血糖正常就代表控制良好,实则餐后高血糖更易损伤血管。研究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是正常者的2倍。
-采血方法错误:采血前未清洁手指、挤压过度导致组织液混入,都会使结果偏低。正确做法是用温水洗手后自然下垂手臂30秒,采血针轻刺指腹侧面,让血液自然流出。
-仪器长期不校准:家用血糖仪需每3-6个月用标准液校准,否则可能出现误差。建议每年到医院与静脉血检测结果比对一次,确保数据可靠。
3.监测数据的应用
每次测量后应记录血糖值、测量时间、前一餐饮食及运动情况。例如:“早餐吃2两馒头+1个鸡蛋,餐后未运动,2小时血糖9.5mmol/L”。这些记录能帮助医生发现规律——若连续3天早餐后血糖偏高,可能需要调整早餐主食量或餐前药物。
二、饮食调理:控制总热量,兼顾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比药物治疗更易被患者掌控,却也最易陷入误区。内科护理中,我们总结出“总量控制、结构合理、灵活调整”的十二字原则,具体可分解为以下要点。
1.主食:粗细搭配,定量不教条
-控制总量:成年人每日主食量约200-300克(生重),根据活动量调整——轻体力劳动者(如办公室职员)250克左右,重体力劳动者可增至350克。
-粗细搭配:精制米面(白米饭、白馒头)升糖快,建议与粗粮(燕麦、玉米、荞麦)按1:1比例搭配。例如,早餐用1两全麦面包代替白面包,餐后2小时血糖可降低1-2mmol/L。
-烹饪方式:避免熬煮过烂(如白米粥),食物颗粒越大,消化吸收越慢,升糖指数(GI)越低。
2.蛋白质:优质适量,保护肌肉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肌肉流失,每日需摄入1.0-1.2克/公斤体重的蛋白质(如60公斤体重者每天60-72克)。
-优质来源:鸡蛋、牛奶、瘦肉(猪瘦肉、牛肉)、鱼虾(每周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补充Omega-3)、豆制品(豆腐、豆浆)。
-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需减少蛋白质摄入(遵医嘱),避免过量增加肾脏负担。
3.脂肪:限制饱和脂肪,增加不饱和脂肪
-控制总量:每日脂肪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约25-30克(相当于5-6汤匙植物油)。
-种类选择: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含量高),多吃坚果(每天1小把,约20克)、橄榄油、牛油果(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
4.蔬菜与水果:彩色搭配,把握时机
-蔬菜:每日500克以上,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紫甘蓝)占一半以上,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能延缓血糖上升。烹饪时少油少盐,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
-水果:血糖控制达标(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者可在两餐间(如上午10点、下午3点)吃200克左右低GI水果(苹果、梨、草莓、蓝莓),避免高GI水果(西瓜、荔枝、芒果)。
5.饮水与调味品:细节影响控糖效果
-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约7-8杯),以白开水、淡茶为宜,避免含糖饮料。出汗多或运动后可适当增加。
-少用沙拉酱、红烧汁等含糖调料,可用柠檬汁、醋、蒜末、辣椒等天然调料调味,既提升风味又不影响血糖。
三、特殊场景的饮食与监测技巧
1.外出就餐
-提前规划:选择清蒸、凉拌、炖菜,避免红烧、油炸;主动要求“少盐少糖”。
-主食替换:用杂粮饭、荞麦面代替白米饭、面条,若不确定分量,可先吃半碗,剩余部分打包。
-应急措施:若餐食过油过咸,可准备1杯清水涮洗后再吃,减少油脂摄入。
2.运动前后
-运动前测血糖:低于5.6mmol/L时,需吃15克碳水化合物(如1片面包、半根香蕉),避免低血糖。
-运动后监测: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30分钟)后1小时测血糖,若低于5.0mmol/L,及时补充食物。
3.感冒等应激状态
-应激时血糖易升高,需增加监测频率(每天4-6次),记录饮食量和用药情况。
-若食欲差,可选择易消化的主食(如小米粥),避免完全禁食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四、常见误区解析
-误区1:完全不吃主食
主食摄入不足会导致脂肪分解加速,产生酮体,引发酮症酸中毒。正确做法是控制总量,选择低GI主食。
-误区2: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无糖食品虽不含蔗糖,但多含淀粉(如无糖饼干),代谢后仍会升高血糖,需计入每日主食量。
-误区3:只靠饮食控制,不用药
饮食调理是基础,但血糖明显升高时需配合药物。例如,空腹血糖持续超过10.0mmol/L,仅靠饮食难以达标,延误治疗可能加重并发症。
总结
糖尿病管理如同“精细拼图”,血糖监测是“导航”,饮食调理是“基石”,两者相辅相成。患者需掌握科学方法——根据监测数据调整饮食,通过合理饮食稳定血糖,同时定期与医护人员沟通,及时优化方案。记住,糖尿病管理的目标不是“完美血糖”,而是长期稳定、减少波动,在控糖的同时保持生活质量。只要坚持科学方法,就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享受与健康人无异的生活。
(程肖林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内科护理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