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烂腿”并非仅由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它是一种以下肢慢性溃疡、皮肤破损和经久不愈为特征的临床表现,背后可能隐藏多种复杂的病因。许多患者甚至医护人员都容易将其简单归因于单一疾病,但事实上,它的发生机制涉及血管、代谢、感染及全身状态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除脉管炎外最常见的几类诱因及其作用原理:
静脉系统异常是首要替罪羊
当下肢浅表或深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血液会因重力作用逆流淤积在小腿区域,形成高压环境。这种持续性的静脉高压如同“水坝溃堤”,迫使富含蛋白质的组织液渗出到周围组织间隙,引发纤维蛋白沉积与脂质硬化症。受累部位的皮肤逐渐增厚变硬(医学上称为脂性硬皮病),轻微外伤即可造成难以愈合的创面。此类情况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者、孕妇及肥胖人群,典型表现为踝部上方出现色素沉着带和湿疹样改变,最终发展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溃疡。
糖尿病足的威胁更为凶险
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神经末梢的感觉功能,使患者对温度变化和机械刺激丧失警惕;同时导致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局部供氧不足。双重打击下,哪怕极小的擦伤都可能迅速恶化成深部坏疽。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病变,足部汗腺分泌减少使皮肤干燥皲裂,为细菌入侵创造温床。这类溃疡多位于足底受压部位,且往往伴随蜂窝织炎反复发作。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不容小觑
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内膜逐渐被脂质斑块侵蚀,管腔进行性狭窄甚至完全阻塞。此时肢体远端处于严重缺血状态,肌肉因缺氧而痉挛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毛发脱落。当侧支循环无法代偿时,趾端会出现干性坏疽——组织呈黑色炭化样改变,与静脉源性湿润性溃疡形成鲜明对比。吸烟史、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主要危险因素。
淋巴回流障碍制造特殊困境
原发性或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由于淋巴管运输功能障碍,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滞留在组织间隙,刺激纤维母细胞过度增殖。久而久之,皮下脂肪被替代为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形成象皮肿外观。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溃疡具有独特特点:创面边缘隆起呈围堤状,基底肉芽组织水肿明显,渗出液量大且浑浊,常规换药难以奏效。丝虫病流行区的居民尤其易受影响。
自身免疫性疾病暗中作祟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自身血管的抗体攻击,导致中小动脉痉挛收缩和内皮损伤。雷诺现象(遇冷手指变白→发绀→潮红)往往是早期信号,随后可能出现指端凹陷性瘢痕乃至坏死。此类溃疡常多发、对称分布,实验室检查可见抗核抗体阳性及补体水平下降。
其他不可忽视的因素
包括创伤后骨髓炎迁延不愈、放射性损伤引起的血管纤维化、药物外渗导致的化学性炎症,以及恶性肿瘤直接侵犯皮肤形成的溃疡型病灶。某些罕见遗传病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也可能导致反复鼻衄伴下肢瘀斑溃疡。
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评估动静脉通畅度,踝肱指数测定有助于量化缺血程度,经皮氧分压检测能反映组织灌注情况。治疗策略应根据病因制定:静脉性疾病侧重压力治疗和交通支结扎术;糖尿病足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并清创引流;动脉闭塞则可能涉及介入开通或旁路移植手术。只有精准识别病因,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实现个体化治疗。
(胡一鸣 邓州市中医院 周围血管二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