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腔健康领域,智齿常常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许多人在体检或牙疼就诊时,才发现自己长了智齿。有人认为智齿无关紧要,无需处理;也有人因智齿反复发炎肿痛,果断选择拔除。那么,智齿究竟一定要拔吗?如果不拔又会带来哪些风险?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智齿的生长情况、个体健康状况以及潜在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了解智齿的生长规律、不拔除的潜在危害以及科学的处理方式,对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智齿的生长奥秘:特殊牙齿的发育历程
智齿,学名第三磨牙,是人类口腔中最晚萌出的牙齿,通常在16-25岁之间开始生长。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智齿曾在远古时期发挥重要作用。那时的人类以粗糙、坚硬的食物为主,需要强大的咀嚼力,智齿的存在有助于磨碎食物。随着人类饮食逐渐精细化,颌骨因咀嚼需求减少而逐渐退化变小,但牙齿的数量和形态并未同步改变,导致智齿萌出时常常面临空间不足的问题,这也是智齿容易出现异常生长的根本原因。
正常情况下,人类有4颗智齿,上下颌左右各一颗。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长出全部4颗智齿,部分人可能只长出1-3颗,甚至完全没有智齿。智齿的萌出过程较为漫长且复杂,由于其位置靠后,在萌出时容易受到邻牙、颌骨和软组织的阻碍,导致萌出不全或位置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口腔问题。
智齿的常见生长类型:正常与异常的分化
正常萌出的智齿
当智齿能够正常萌出,且位置、方向正确,与对颌牙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能够正常行使咀嚼功能,这类智齿通常不需要拔除。它们与其他牙齿和谐共处,在口腔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当第二磨牙缺失时,正常萌出的智齿还可以作为修复的基牙,替代缺失牙的功能。
异常生长的智齿
1.阻生智齿:这是最为常见的异常类型。由于颌骨空间不足或其他牙齿阻挡,智齿无法正常萌出,部分或全部被牙龈、骨组织覆盖。根据阻生的方向,又可分为近中阻生、水平阻生、垂直阻生、倒置阻生等。近中阻生智齿向前倾斜生长,容易顶住邻牙,导致邻牙牙根吸收、龋坏;水平阻生智齿横向生长,完全埋伏在颌骨内,不仅难以萌出,还可能压迫下牙槽神经,引起下唇麻木。
2.错位萌出的智齿:智齿萌出方向异常,与邻牙之间形成角度,无法与对颌牙建立正常咬合关系。这种智齿不仅不能发挥咀嚼功能,还容易导致食物嵌塞,引发邻牙龋坏和牙周炎。
3.埋伏智齿:智齿完全埋伏在颌骨内,没有萌出的迹象,也不与口腔相通。虽然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埋伏的智齿可能会形成含牙囊肿,压迫周围骨组织,导致颌骨膨隆、骨质吸收,严重时甚至影响面部外形。
不拔除智齿的潜在风险:从口腔问题到全身影响
引发口腔局部疾病
1.智齿冠周炎:这是阻生或部分萌出的智齿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智齿表面被牙龈覆盖,形成盲袋,食物残渣和细菌容易堆积其中,难以清洁。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如感冒、熬夜、过度劳累等,盲袋内的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导致智齿周围牙龈红肿、疼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甚至形成脓肿。智齿冠周炎若反复发作,还可能扩散至颌面部间隙,引起更严重的感染,如咬肌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感染等,导致面部肿胀、发热、全身不适。
2.邻牙龋坏与牙周炎:异常生长的智齿,尤其是近中阻生和错位萌出的智齿,会与邻牙之间形成不易清洁的缝隙,食物残渣滞留其中,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久而久之,邻牙就会发生龋坏,严重时可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此外,智齿的存在还会影响邻牙的牙周组织健康,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引发牙周炎,导致牙龈退缩、牙齿松动。
3.咬合紊乱:如果智齿萌出位置异常,与对颌牙无法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可能会影响整个口腔的咬合平衡。长期的咬合紊乱会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出现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咀嚼和言语功能。
对全身健康的潜在威胁
口腔是人体的重要门户,口腔内的细菌和炎症如果得不到控制,可能会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扩散到全身,引发全身性疾病。例如,智齿冠周炎或牙周炎引起的细菌感染,可能会诱发心内膜炎、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对于本身患有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此外,口腔炎症还可能与糖尿病相互影响,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发生口腔感染,而口腔感染又会进一步影响血糖水平,加重糖尿病病情。
智齿拔除的决策依据:科学评估与个性化选择
当发现智齿存在异常时,是否拔除需要由专业的口腔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医生通常会通过口腔检查、拍摄X线片(如全景片、锥形束CT)等方式,了解智齿的生长位置、形态、与邻牙的关系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以下情况通常建议拔除智齿:
1.反复发炎:如果智齿冠周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尽早拔除。
2.导致邻牙病变:当智齿引起邻牙龋坏、牙根吸收、牙周炎等问题时,为了保护邻牙,需要拔除智齿。
3.存在潜在危害:对于埋伏智齿、可能形成含牙囊肿或压迫神经的智齿,即使暂时没有症状,也建议预防性拔除,避免未来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4.正畸治疗需要:在进行牙齿矫正时,如果智齿的存在影响正畸治疗方案的实施,或者可能导致矫正效果不稳定,通常也会考虑拔除。
然而,并非所有异常生长的智齿都需要拔除。对于位置较正、有足够萌出空间、与对颌牙有良好咬合关系,且无明显症状的智齿,可以选择保留,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智齿的生长情况和周围组织的健康状况。此外,对于一些全身状况不佳、无法耐受拔牙手术的患者,如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未控制、血液系统疾病等,医生会谨慎评估拔牙风险,优先采取保守治疗措施,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智齿是否需要拔除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正常萌出且功能良好的智齿可以保留,而异常生长、存在潜在危害或已引发口腔疾病的智齿,通常建议拔除。在面对智齿问题时,应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评估和个性化决策。同时,无论智齿是否拔除,都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维护口腔健康。
(赵璐 河南省宁陵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