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的心脏疾病,其早期症状隐匿,往往被患者忽视。然而,从轻微的体力活动后疲劳到下肢水肿的出现,身体正通过一系列信号发出"求救"信号。这些信号不仅是疾病进展的标志,更是早期干预的关键窗口。
一、隐匿的早期信号:疲劳与活动耐量下降
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症状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体力下降。患者可能发现,原本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提重物)逐渐变得吃力,甚至在休息后仍无法缓解的疲劳感。这种疲劳并非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全身组织缺氧的直接表现。临床数据显示,约75%的患者在病程早期即出现乏力症状,但其中20%的患者因症状轻微而未主动就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疲劳感与普通劳累存在本质区别:普通疲劳通过休息可迅速缓解,而DCM患者的疲劳呈持续性,且伴随活动耐量的进行性下降。若患者发现自己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活动后气短、需频繁休息的情况,应警惕心脏功能异常的可能。
二、呼吸系统的警示:从劳力性呼吸困难到夜间阵发
随着病情进展,心脏功能减退导致肺循环淤血,进而引发呼吸系统症状。早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患者在进行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上坡)时出现气短,需暂停休息。随着病情恶化,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夜间平卧时因回心血量增加而加重,患者被迫采取端坐位以缓解症状。
约80%的DCM患者最终会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其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PAR)是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患者可能在睡眠中突然因憋气惊醒,需坐起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方可缓解。这一症状提示肺淤血已达严重程度,需立即就医评估心脏功能。
三、体循环淤血的标志:下肢水肿与腹部症状
右心功能不全导致的体循环淤血是DCM进展期的显著特征。患者常首先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起时较轻,傍晚因重力作用加重,按压足背或踝部可形成明显凹陷。约7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下肢水肿,其发生机制与静脉压升高、液体渗入组织间隙有关。
若水肿未及时控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胃肠道淤血,表现为腹胀、食欲减退,甚至出现腹水。晚期患者中约30%可出现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水体征,提示右心衰竭已进入不可逆阶段。此外,肾脏灌注不足导致的少尿(约40%的晚期患者)也是体循环淤血的间接表现。
四、心律失常与全身症状:不容忽视的并发症
DCM患者常伴随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头晕或黑矇。约60%的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或紊乱,心电图检查可能发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或心房颤动。心率过快或过慢均可导致心输出量骤降,引发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晕、眼前发黑,甚至短暂意识丧失(晕厥)。
全身症状方面,长期心功能不全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和消化吸收障碍,约60%的病程较长患者存在消瘦。此外,心腔扩大可能引发附壁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偏瘫、失语)或肺栓塞(突发胸痛、咯血),约15%-30%的患者会发生此类并发症。
五、早期诊断与干预的重要性
扩张型心肌病的隐匿性使其早期诊断充满挑战。约20%的早期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扩大。然而,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90%的患者可被确诊。一旦确诊,规范治疗(如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显著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如家族史、30-50岁男性)的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活动后气短或下肢水肿,应主动就医排查心脏疾病。早期干预不仅能控制症状,还可降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扩张型心肌病的隐匿信号从轻微的体力下降到明显的水肿,是身体发出的"最后警告"。理解这些信号的病理机制,及时识别并就医,是阻断疾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患者而言,警惕身体的每一个"异常",或许就是守护心脏健康的最佳方式。
(代丽 河南荥阳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