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作为我国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诱因中颈动脉狭窄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颈动脉支架治疗逐渐成为一种有效、安全且微创的治疗方式。然而,面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常常困惑于何时应选择支架治疗,何时又适宜药物保守治疗。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颈动脉狭窄到何种程度需考虑支架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是决定是否需要支架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借助CTA、颈动脉超声、MRA等检查手段,若发现狭窄率达到70%,则通常被认为是支架治疗的明确指征。此外,即使狭窄率在50%至70%之间,但若患者伴随明显的颅内缺血症状,或由专业医师确诊有脑梗塞病史、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也应考虑支架治疗。再者,若颈动脉狭窄程度在6个月内上升超过15%,或以往采用动脉内膜切除术效果不佳或术后依然存在狭窄,支架治疗同样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支架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的抉择
在选择支架治疗还是药物保守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症状性患者,若在以往六个月内出现过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或非致残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低中危外科手术风险者,且同侧颈动脉狭窄大于等于50%,同时评估围手术期发生死亡或脑卒中的风险小于6%,则支架治疗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对于无症状患者,若颈内动脉狭窄大于等于70%,且评估围手术期发生死亡及脑卒中的风险小于等于3%,同样可以考虑支架治疗。
然而,并非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都适合支架治疗。例如,无症状性颈动脉呈现完全闭塞状态,或患有严重残疾的脑梗死者,通常被视为支架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此外,三个月内出现不明因素颅内出血、两周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或心肌梗死、伴随颅内动脉瘤且无法同期处理、患有胃肠道疾病伴随活动性出血、无法控制的高血压、使用抗血小板及肝素类药物有禁忌、存在造影剂过敏情况,以及存在心脏、肝脏、肺部、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均应谨慎考虑支架治疗。
对于不符合支架治疗指征的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则成为主要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在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他汀类药物则不仅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还能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同时,控制血压和血糖的药物也是颈动脉狭窄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架治疗后的注意事项与预防
对于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放松心情,防止精神过度紧张。同时,应戒酒、戒烟,避免油腻、生冷、辛辣等食物,少饮刺激性饮品。支架术后需谨遵医嘱坚持用药,学会自我护理及观察。此外,积极治疗及控制原有基础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也是预防颈动脉狭窄复发的重要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颈动脉狭窄同样重要。建议合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有三高基础并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同时,保持适当的锻炼,如一周运动四次,每次30分钟以上,如慢跑、游泳等,也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狭窄的发生。
总之,面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无论是支架治疗还是药物保守治疗,都应积极配合治疗,并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护理,以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杨光 焦煤中央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