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即便度过急性期,患者也常遗留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功能受损、平衡能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数据显示,脑梗患者若在黄金恢复期(发病后3-6个月)进行科学锻炼,可使功能恢复效率提升40%以上。然而,许多患者或家属存在认知误区:有人急于求成盲目锻炼,反而导致关节损伤;有人因害怕再次发病而长期卧床,错失康复良机。科学的康复锻炼并非简单的“动一动”,而是一套循序渐进、针对性强的系统方案,需根据不同阶段和功能障碍特点制定计划。
一、早期床上锻炼:预防并发症,激活肢体功能
脑梗后的1-2周属于急性期,患者多需卧床休息,此阶段的锻炼核心是“预防并发症”和“维持关节活动度”,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此阶段不宜进行高强度活动,重点在于被动运动与轻柔主动运动结合。
1.肢体摆放与被动运动:卧床时需保持正确体位,避免关节挛缩——仰卧时,患侧上肢应伸展,掌心向上,肘关节微屈;下肢膝关节伸直,足尖向上(可在脚下垫软枕固定)。家属或康复师需每天为患者进行2-3次被动运动,包括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伸、腕关节旋转、髋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等,每个动作重复5-10次,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过度牵拉。
2.轻柔主动运动:若患者肢体有微弱活动能力,可尝试主动运动,如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做上举动作,或尝试勾脚、屈膝等。即使是意识模糊的患者,也可通过听觉指令(如“试着抬抬胳膊”)刺激神经反应。此阶段运动以不引起疲劳和疼痛为原则,每次10-15分钟即可。
3.呼吸与排痰锻炼:长期卧床易引发肺部感染,需配合呼吸训练——患者可尝试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每次5分钟,每天3-4次;家属需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
二、中期功能锻炼:针对性恢复肢体与平衡能力
发病2周后至3个月是脑梗康复的“黄金期”,此时患者病情趋于稳定,需逐步增加锻炼强度,重点恢复肢体力量、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技能。锻炼需分部位、分阶段进行,避免“一刀切”。
1.肢体力量训练:
(1)上肢训练:从抓握轻质物体(如毛巾、小球)开始,逐步过渡到使用握力器、弹力带(抗阻训练),增强手腕和手指力量;借助健侧手帮助患侧手完成穿衣、扣纽扣等动作,提升协调性。
(2)下肢训练:先进行坐位踢腿、屈膝等动作,增强大腿肌肉力量;病情允许后,在床边练习站立(初期需有人搀扶或借助助行器),每次1-2分钟,逐渐延长时间;站稳后可尝试原地踏步,再过渡到缓慢行走(迈步时先抬患侧腿,再用健侧腿带动身体前移)。
2.平衡与协调训练:平衡能力差是脑梗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需重点训练。初期可在坐位时做左右转头、身体前倾后移等动作;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保持平衡,逐步练习单腿站立(每次5-10秒);还可通过抛接小球、沿直线行走等游戏化锻炼提升身体协调性。训练时需有人陪同,避免在光滑地面进行,可在周围放置软垫以防跌倒。
3.语言与吞咽功能训练:部分患者会出现说话含糊(构音障碍)或吞咽困难,需针对性锻炼。语言训练可从单音节(如“啊”“哦”)开始,逐步过渡到词语、短句,每天练习30分钟;吞咽训练可做鼓腮、伸舌动作,或通过冰棉签刺激咽喉部,增强吞咽反射,进食时选择软食或糊状食物,避免呛咳。
三、后期整合锻炼:回归生活,预防复发
发病3个月后进入恢复期,锻炼目标从“恢复功能”转向“整合技能、适应生活”,同时需通过锻炼改善全身状态,降低脑梗复发风险。此阶段需将康复动作融入日常活动,并结合有氧运动提升体能。
1.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重点练习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自理动作,例如用患侧手协助健侧手系鞋带,或借助辅助工具(如带吸盘的刷子、防滑碗)完成任务。家属应逐步减少帮助,鼓励患者独立完成,即使动作缓慢也需耐心引导,避免过度代劳导致功能退化。
2.有氧运动增强体能:脑梗患者常伴随心肺功能下降,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和血压。适合的运动包括散步(从每次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每天1-2次)、太极拳、轻柔的游泳(水温适宜,避免憋气动作)等。运动时需监测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80%)的安全范围,若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需立即停止。
3.核心肌群与姿势矫正:长期肢体活动不对称易导致脊柱侧弯、骨盆倾斜等问题,需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从10秒开始,逐渐延长)、桥式运动(仰卧屈膝,抬起臀部保持5秒)等;站立和行走时需刻意保持身体直立,避免含胸、歪肩等代偿姿势,必要时可借助矫形器具辅助。
四、科学锻炼的注意事项
脑梗后的康复锻炼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安全第一”的原则,以下细节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和安全性:
1.避免过度训练:锻炼后若出现关节疼痛、肌肉酸痛持续超过2小时,或次日感到极度疲劳,说明强度过大,需减少运动量。每次锻炼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每天1-2次,避免空腹或餐后立即锻炼(建议餐后1小时进行)。
2.监测身体反应:锻炼时需关注血压、心率变化(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避免运动后收缩压超过180mmHg);糖尿病患者应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可随身携带糖果备用)。
3.结合其他康复手段:锻炼需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如针灸、电刺激)配合,例如通过针灸刺激偏瘫侧穴位可增强神经兴奋性,提升锻炼效果。同时,保证充足营养(增加蛋白质摄入以修复神经和肌肉)、规律作息和心理疏导,对康复同样重要。
4.脑梗后的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过程,科学锻炼是打通神经通路、重塑运动模式的关键。患者和家属需避免两种极端:既不能因急于求成而盲目加大运动量,也不能因害怕风险而放弃锻炼。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计划,从早期被动运动到后期生活能力训练,逐步进阶。记住,脑梗后的每一点进步都源于持续的科学锻炼——坚持正确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恢复功能,重返正常生活。
(郭芳芳 伊川县中医院 内五科病区 副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