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血培养阳性报警响起时,意味着患者血液中已检测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或真菌),这可能是败血症、菌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的紧急信号。此时的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必须迅速启动标准化流程以降低死亡率。以下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步骤:
第一步:立即评估临床稳定性
医护人员需第一时间确认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是否异常。若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mmHg)、意识模糊或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应立刻建立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快速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目标是在最初3小时内达到每小时≥30ml/kg的补液量。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扩容,避免过度输液导致肺水肿。对于存在急性呼吸窘迫者,需提前准备机械通气支持。
第二步:溯源感染灶并控制传播途径
结合患者病史与体检结果锁定潜在感染源:检查所有侵入性装置(导管、引流管)、皮肤破损处及黏膜屏障完整性;复查影像学资料排查深部脓肿或坏死组织。例如,若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拔除可疑导管并送尖端培养;肺部感染则需加强气道管理,必要时行支气管镜吸痰。立即更换污染的敷料,严格无菌操作下重新置入新管路,阻断病原体持续入血通道。
第三步:经验性抗生素精准打击
在获取药敏结果前,根据当地流行病学数据选择覆盖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广谱方案。例如,对社区获得性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医院内获得性病例则倾向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组合。给药时机越早越好,最好在识别阳性报警后1小时内完成首次给药,并确保药物峰浓度达标以穿透生物膜杀灭胞内寄生菌。注意调整剂量适应肝肾功能状态,防止毒性蓄积。
第四步:动态监测与多学科协作
每4-6小时复测乳酸水平、降钙素原(PCT)及炎症指标(CRP),绘制趋势图评估治疗效果。若72小时内未观察到指标下降,提示可能存在耐药菌、混合感染或并发症。此时需召集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实验室团队会诊,重新审视培养结果:区分定植与真正致病株,排除污染假阳性;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快速鉴定种属,指导靶向治疗。对于真菌血症患者,同步启动抗真菌序贯疗法。
第五步:支持器官功能与免疫调节
针对凝血功能障碍,补充新鲜冷冻血浆纠正DIC倾向;使用小剂量肝素预防微血栓形成。营养支持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ω-3脂肪酸乳剂,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对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短程氢化可的松治疗可改善血管反应性。避免盲目使用升压药掩盖病情进展,仅当液体复苏充分仍无法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时,才加用去甲肾上腺素泵注。
第六步:源头管控与预防复发
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是根治关键——切除坏死组织、引流脓腔、移除人工植入物。术后连续采集血样监测转阴情况,直至两次间隔≥72小时的培养均呈阴性方可停药。对免疫缺陷人群(如化疗后粒细胞缺乏者),考虑预防性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出院前完善免疫功能评估,制定长期随访计划,防止慢性迁延性感染。
整个救治过程如同与时间赛跑的战争:快速反应决定生存概率,细节把控影响预后质量。每个环节都需要医护团队的高度默契配合,从实验室到床旁的信息无缝衔接,才能将这场无声的战斗转化为生命的转机。
(李迪 平顶山河舞总医院 医学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