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体检报告,看到肿瘤标志物数值异常的那一刻,很多人心里 “咯噔” 一下,仿佛被笼罩在癌症的阴影之下。其实,肿瘤标志物异常并不等同于患癌,盲目焦虑反而可能影响身心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后,究竟该如何理性应对。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在生长、增殖、浸润、转移过程中,释放到血液、体液或组织中的一类物质,同时,人体在应对肿瘤时产生的物质也会成为肿瘤标志物。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25(CA125)等。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意味着一定患癌。以实际情况来说,一位长期患有慢性胆囊炎的患者,其糖类抗原 19-9(CA19-9)可能会轻度升高;长期吸烟者的癌胚抗原(CEA)也容易出现异常波动。此外,怀孕女性体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会生理性升高,这些都属于非癌症因素导致的指标变化。而且,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部分癌症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可能始终正常,因此它不能作为确诊癌症的唯一依据。
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先别急着 “自我诊断”。首先要在 1 - 2 周后进行复查,这一步十分关键。曾有患者在一次体检中发现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因过度紧张立刻要求进行全面癌症筛查,结果后续复查时指标恢复正常,白白承受了不必要的检查和心理压力。因为一些临时性因素导致的指标波动,在身体恢复正常状态后,数值可能回归正常。如果复查结果依然异常,就需要进一步做鉴别诊断。医生会根据异常的肿瘤标志物种类、升高幅度,结合你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症状表现等综合分析。比如甲胎蛋白持续显著升高,且伴有肝区不适、黄疸等症状,会建议做肝脏超声、CT 等检查排查肝癌;糖类抗原 125 升高,则会重点检查卵巢、子宫等女性生殖系统,还可能进行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辅助判断肿瘤发生的可能性。
影像学检查在肿瘤排查中至关重要。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能够清晰呈现身体内部器官的形态、结构,帮助发现是否存在肿瘤病灶,肺部 CT 可以发现微小的肺部结节,超声检查能观察甲状腺、乳腺的肿块情况。不过,影像学检查只能看到 “疑似肿瘤” 的病变,要最终确诊,还需依靠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通过穿刺、内镜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判断是否为肿瘤,以及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类型等,它是癌症诊断的 “金标准”,只有病理检查结果才能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如果经过一系列检查确诊为癌症,也不必绝望。如今,癌症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早期肺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灶,五年生存率可大幅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也能有效控制病情,显著延长生存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乐观心态,是战胜癌症的重要法宝。若检查后排除了癌症,也不能掉以轻心。虽然不是癌症,但肿瘤标志物异常提示身体可能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如慢性疾病、潜在感染等。此时,应听从医生建议,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并定期进行体检和肿瘤标志物监测,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肿瘤标志物异常给我们敲响了健康警钟,也提醒我们重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身体的潜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有癌症家族史、长期吸烟酗酒、从事高危职业等癌症高危人群,更应增加体检频次,选择针对性的检查项目,提高癌症筛查的准确性。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而非 “死亡通知书”。保持冷静,遵循科学的应对流程,积极配合医生检查和治疗,我们就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张乃方 河南省肿瘤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