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体检时,看到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就长舒一口气,觉得自己远离了癌症风险。然而,肿瘤标志物正常真的能高枕无忧吗?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自身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这些物质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检测到,通过它们的变化,理论上可以辅助癌症的诊断、监测病情发展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比如甲胎蛋白(AFP)与肝癌相关,癌胚抗原(CEA)与胃肠道肿瘤等多种癌症存在联系,糖类抗原 125(CA125)常与卵巢癌的诊断相关。
在癌症筛查中,肿瘤标志物检查具有一定优势。它属于无创或微创检查,采血即可进行,方便快捷,容易被大众接受。而且,当肿瘤标志物出现明显升高时,确实能给我们敲响警钟,提示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例如,一位长期吸烟的中年男性,体检时发现癌胚抗原持续升高,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肺癌,肿瘤标志物在早期发现疾病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肿瘤标志物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癌症风险。从肿瘤标志物本身特性来看,其存在假阴性情况。部分癌症患者在疾病早期,肿瘤细胞数量较少,分泌的肿瘤标志物有限,难以达到检测的阈值,导致检测结果显示正常。以胰腺癌为例,早期胰腺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 CA19 - 9 可能并无明显升高,只有当肿瘤进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数值异常。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并不完美。一些非癌症疾病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如肝炎、肺炎、胰腺炎等炎症性疾病,或者是妊娠、月经期等特殊生理状态,都可能引起肿瘤标志物的波动,出现假阳性结果。某些癌症类型,本身就不会引起肿瘤标志物明显变化,像肾透明细胞癌、甲状腺髓样癌等,即便已经发生肿瘤,肿瘤标志物依然可能处于正常范围。现实中,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小张是一名建筑工程师,长期在工地接触烟尘且有抽烟习惯。两年前体检发现右肺上叶有个 7mm 的结节,边缘伴有毛刺和分叶特征,医生建议定期 CT 随访观察。当时他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正常,便没把结节当回事,也未按时随访。三个月前,小张频繁咳嗽,还伴有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检查发现肺结节已增大到 20mm,初步判断为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也肿大并压迫气管。
此外,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些癌症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肿瘤标志物也未表现出异常,只有通过更精准的检查手段,如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肺癌、胃肠镜检查消化道肿瘤、乳腺钼靶检查乳腺癌等,才能发现微小病灶。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依据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患有癌症。对于肿瘤筛查,应该采取多种检查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普通人群可以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体检方案,除了肿瘤标志物检查,还应包含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对于高危人群,如有癌症家族史、长期吸烟酗酒、暴露于致癌物质环境中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增加检查的频率和项目,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取;适度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总之,肿瘤标志物正常并不等同于没有癌症风险,它只是癌症筛查中的一个参考指标。我们既要重视肿瘤标志物检查,但也不能过度依赖它。树立正确的防癌意识,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癌症、守护健康的关键所在。
(张乃方 河南省肿瘤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