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胸腔积液护理:从日常照护到康复助力的实用指南

2024-11-04 10: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胸腔积液,即胸膜腔内液体异常增多,是多种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心力衰竭等)的常见并发症。科学的护理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更能为疾病康复奠定重要基础。以下从日常照护到康复助力,为您提供一份实用的护理指南。

一、认识胸腔积液:护理的前提
胸膜腔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潜在腔隙,正常情况下仅含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胶体渗透压降低,或胸膜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时,液体便会在胸膜腔内积聚,形成胸腔积液。

患者常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表现。护理人员首先需了解患者的病因(如感染性、癌性、心源性等),因为不同病因的护理重点存在差异。例如,感染性胸腔积液需注重抗感染护理,癌性胸腔积液则需关注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

二、日常照护:细节决定舒适度
(一)体位护理:减轻呼吸负担
患者卧床时,应根据呼吸困难程度调整体位。对于轻度呼吸困难者,可采取半卧位,即抬高床头30°~45°,此体位能减轻膈肌压力,增加胸腔容量,改善呼吸功能;若呼吸困难严重,可让患者取端坐位,身体稍前倾,双手置于床沿或扶持床头,通过扩大胸廓活动度缓解症状。

翻身时需动作轻柔,避免剧烈翻动导致胸膜摩擦加重疼痛。对于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的同时,也能促进肺扩张,减少肺不张的发生。

(二)饮食调理:兼顾营养与禁忌
胸腔积液患者的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为原则,帮助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胸膜修复。可多摄入鸡蛋、牛奶、瘦肉、鱼类、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胡萝卜、苹果、橙子)补充维生素。

同时,需根据病因调整饮食。例如,心力衰竭引起的胸腔积液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g),避免加重水钠潴留;而对于营养不良导致的胸腔积液,需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制剂。

(三)症状监测与处理
· 呼吸困难: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若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情况,应及时给予吸氧(流量根据病情调整),并通知医生。

· 胸痛:避免剧烈咳嗽和深呼吸,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咳嗽时可用手轻按患侧胸部,减轻胸膜摩擦引起的疼痛。

· 体温监测:感染性胸腔积液患者常伴有发热,应每日测量体温4次,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并记录降温效果。

(四)胸腔穿刺后的护理
胸腔穿刺是诊断和治疗胸腔积液的常用方法,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患者需平卧或半卧位休息6~8小时,避免剧烈活动。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若出现敷料污染应及时更换。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留意有无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胸膜反应症状,一旦发生需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三、康复助力:促进功能恢复
(一)呼吸功能锻炼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肺通气功能,预防肺不张。

· 腹式呼吸:患者取舒适体位,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尽量延长呼气时间,每次练习5~10分钟,每日3~4次。

· 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然后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气,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3,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日2~3次。

(二)适当活动
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如缓慢散步、室内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肺功能恢复。活动量应循序渐进,以不引起疲劳和呼吸困难为宜。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可协助其进行肢体被动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三)心理支持
胸腔积液患者常因病情反复、呼吸困难等症状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康复。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倾听其感受,给予心理安慰和鼓励。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康复氛围。

(四)定期复查
指导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胸部X线、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胸腔积液的吸收情况和病情变化。若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的不适,应及时就医。

四、预防复发:长期管理的关键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预防胸腔积液复发的根本。例如,肺结核患者需坚持规律抗结核治疗,肺癌患者需按照医嘱进行放化疗或手术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需控制好血压、心率等指标。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劳累、预防呼吸道感染等,也能降低胸腔积液的复发风险。

总之,胸腔积液的护理需要兼顾日常照护的细节和康复助力的方法,同时注重预防复发。通过科学、精心的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更能为疾病的康复提供有力保障。护理过程中,需密切配合医生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助力患者早日康复。

(韩璐 开封市中心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