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液检查单上的“箭头”别乱猜?教你轻松看懂关键指标

2025-08-16 12: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拿到血液检查单,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上下翻飞的箭头总让人心里发慌——↑代表什么?↓又意味着什么?对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患者来说,血液检查单是观察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看懂关键指标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其实,不用死记硬背复杂原理,抓住几个核心指标,就能轻松读懂检查单上的“健康信号”。

一、先认识“血常规”:血液里的“主力军”报告

血常规是最基础的血液检查,主要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类“主力军”的数量和状态,它们的变化能直接反映身体的基本情况。

1.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负责“运输氧气”

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就像“氧气快递员”,负责把氧气送到全身各处。检查单上会标注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后面通常跟着参考范围。

l 若这两个指标低于参考范围(出现↓),说明可能有贫血。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头晕、脸色苍白,这在血液肿瘤治疗期间很常见,因为治疗可能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

l 若指标高于参考范围(出现↑),可能是血液浓缩(如喝水少)或其他情况,但血液肿瘤患者中较少见。

2.白细胞(WBC):身体的“防御部队”

白细胞是对抗细菌、病毒的“防御兵”,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多个“兵种”。检查单上会有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

l 白细胞总数↓:可能是化疗后骨髓抑制导致,此时身体抵抗力下降,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比如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l 白细胞总数↑:可能是身体正在对抗感染(如发烧时),也可能是病情活动期的表现,需要结合分类计数来看。

l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里的“主力兵”,它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抗感染能力,低于正常范围时要格外注意保暖和个人卫生。

l 淋巴细胞变化:淋巴瘤患者要重点关注淋巴细胞数量,治疗有效时异常淋巴细胞会减少,病情变化时可能出现波动。

3.血小板(PLT):止血的“修补小队”

血小板是血管的“补丁工”,伤口出血时能迅速聚集止血。

l 血小板↓(出现↓):治疗期间骨髓造血受抑制时容易出现,此时要注意避免磕碰,刷牙用软毛牙刷,防止出血。若指标过低,医生可能会安排输注血小板。

l 血小板↑(出现↑):一般不是大问题,可能是身体的应激反应,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二、关注“生化检查”:身体器官的“功能报告”

生化检查主要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反映身体内脏器官的工作状态,尤其是治疗期间需要重点监测,避免器官受到损伤。

1.肝功能指标:肝脏的“工作成绩单”

肝脏是身体的“解毒工厂”,治疗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所以肝功能指标很重要,主要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胆红素(Bil)。

l ALT和AST↑:这两个指标升高说明肝细胞可能受到损伤,需要及时告诉医生,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或进行保肝治疗。

l 胆红素↑:胆红素升高可能会让皮肤、眼睛发黄(黄疸),提示肝脏代谢功能异常,需进一步检查原因。

2.肾功能指标:肾脏的“过滤报告”

肾脏是“过滤器”,负责排出代谢废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尤其要关注肾功能,主要看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

l 血肌酐和尿素氮↑:说明肾脏的过滤功能可能下降,代谢废物排出不畅,需要注意减少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多喝水帮助排毒,具体需遵医嘱调整饮食。

3.电解质:身体的“水电平衡表”

电解质包括钾(K)、钠(Na)、氯(Cl)、钙(Ca)等,它们维持着身体的水分平衡和神经肌肉功能。

l 钾异常:钾太低会乏力、肌肉无力;太高可能影响心脏功能,需要根据指标调整饮食(如低钾时吃香蕉、橙子,高钾时避免上述食物)。

l 钙异常: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出现血钙升高(↑),表现为口渴、多尿、乏力,需遵医嘱限制钙的摄入并增加水分。

三、血液肿瘤“专属指标”:病情变化的“指南针”

针对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还有一些专属的检查指标,直接反映病情的活跃程度和治疗效果。

1.白血病:关注“异常细胞”和“骨髓象”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中可能出现“原始细胞”“幼稚细胞”,这些是异常的白血病细胞,治疗有效时它们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骨髓穿刺检查报告里的“原始细胞比例”是关键,比例下降说明治疗有效。

2.多发性骨髓瘤:看重“M蛋白”和“浆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液或尿液中会出现异常的“M蛋白”(单克隆蛋白),这是浆细胞异常增生产生的。治疗后M蛋白减少或消失,说明病情得到控制。骨髓检查中“浆细胞比例”也是重要指标,比例降低意味着治疗有效。

3.淋巴瘤:关注“乳酸脱氢酶”和“血沉”

淋巴瘤患者常查的乳酸脱氢酶(LDH)若升高,可能提示肿瘤负荷较大或病情进展。血沉(ESR)是反映炎症或病情活跃的指标,病情控制后血沉会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

四、看懂“箭头”的小技巧:不慌不乱看趋势

检查单上的箭头虽然显眼,但不能单看一次结果就下结论,掌握这些小技巧能帮你更理性看待:

1.对比参考范围,但别死抠数字

每个检查单都有参考范围(括号里的数字),箭头表示结果超出范围,但轻微偏离不一定有问题。比如白细胞轻微升高,可能只是最近有点感冒,不必过度紧张。

2.关注“动态变化”,比单次结果更重要

相比一次检查的箭头,多次检查的趋势更有意义。比如血小板从50×10⁹/L上升到100×10⁹/L,即使还在参考范围边缘,也是好转的信号;反之,指标持续下降则需要重视。

3.结合症状和治疗阶段看指标

治疗期间(如化疗后),血常规指标出现下降是常见的骨髓抑制反应,医生会根据情况处理;而治疗结束后指标逐渐恢复,说明身体在好转。同时要结合自身症状,比如贫血时是否有乏力,血小板低时是否有出血点。

4.不懂就问,别自己“百度吓自己”

遇到不明白的指标或箭头,直接问医生或护士,他们会结合病情解释。网上的信息不一定适合个人情况,盲目猜测只会增加焦虑。

五、日常记录小窍门:让检查单“说话”更清晰

养成记录检查单的习惯,能帮你和医生更直观地观察病情变化:

1.按时间整理检查单

用文件夹或手机相册按日期整理检查单,每次复查后和之前的结果对比,看指标是上升、下降还是稳定。

2.重点指标单独记录

把血常规的红、白、血小板,生化的肝肾功能,以及肿瘤专属指标单独记在本子上或表格里,标注日期和对应的治疗阶段,趋势一目了然。

3.记录身体感受

在指标旁边简单记录当天的身体状态,比如“血小板50,今天有牙龈出血”“血红蛋白90,感觉走路乏力”,就诊时带给医生,能更全面判断病情。

结语

血液检查单上的箭头不是“判决书”,而是身体发给你的“健康短信”。对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患者来说,看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基础指标,关注肝肾功能和肿瘤专属指标,再结合动态变化和身体感受,就能轻松读懂这份“报告”。

记住,检查单是帮助你和医生了解病情的工具,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沟通,不用因箭头而焦虑。配合治疗、做好护理,让指标慢慢回归正常,才是更重要的事。让这些数字和箭头成为你康复路上的“导航仪”,而不是负担。

(寇晓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二(2)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