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简称“腰突”)引发的疼痛,堪称“夜间睡眠杀手”——躺下时腰部像被针扎、被石压,翻个身都疼得龇牙咧嘴,好不容易睡着又被疼醒。很多人以为只能靠吃药止痛,其实中医在缓解腰突疼痛方面,有不少“调姿势”的小技巧。通过调整卧床、起身、日常活动的姿势,能减轻腰椎压力,让疼痛悄悄“退散”,帮你找回安稳睡眠。
一、先搞懂:腰突为啥躺下更疼?姿势不对“雪上加霜”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神经导致的疼痛。白天站立或坐着时,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能勉强支撑腰椎;而躺下时肌肉放松,腰椎失去部分支撑,突出的髓核对神经的压迫可能更明显,疼痛自然加剧。
中医认为,腰突疼痛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有关,而不良姿势会加重气血不畅:躺着时腰部扭曲、床垫软硬不当,会让腰椎处于“不正”的状态,经络受压更严重,疼痛更难缓解。所以,调整姿势的核心是让腰椎“回归正位”,减少对神经的压迫,疏通气血。
二、卧床姿势:选对“躺法”,疼痛减半
卧床休息是缓解腰突疼痛的基础,选对躺的姿势能让腰椎放松,减轻压迫,这也是中医“筋骨复位”思想的体现:
1.仰卧位:垫个枕头“承托腰椎”
仰卧时,腰椎容易因重力向后凸,加重椎间盘压力。可以在膝盖下方垫一个薄枕头(高度以膝盖自然弯曲30°为宜),让双腿微微弯曲,腰部自然贴向床面,减少腰椎的后凸压力。同时,在腰部下方可垫一个更薄的毛巾卷(厚度约3-5厘米),轻轻支撑腰部,让腰椎保持自然的生理曲度,避免腰部悬空。
这种姿势能放松腰背肌肉,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适合大多数腰突患者,尤其是仰卧时腰部疼痛明显的人。
2.侧卧位:“屈膝夹枕”平衡脊柱
侧卧时,很多人习惯把双腿伸直,这样会导致腰部向一侧扭曲,加重疼痛。正确的做法是在两腿之间夹一个枕头(或薄被子),让上方的腿微微弯曲,膝盖与下方腿保持平行,腰部自然放松不扭曲。同时,头部用合适高度的枕头支撑,让颈椎与腰椎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避免颈部歪斜带动腰部受力。
如果左侧腰部疼痛明显,可选择右侧卧位,反之亦然,通过侧卧减轻患侧压力,缓解疼痛。
3.交替翻身:“轴式转动”不扭腰
夜间需要翻身时,不要直接扭动腰部,而要采用“轴式翻身法”:先收紧腹部和腰部肌肉,保持腰部挺直,然后连同肩膀、臀部一起向一侧转动,就像“滚木头”一样整体翻身,避免腰部单独扭曲。翻身过程中可借助枕头支撑,保持新姿势的舒适稳定。
正确的卧床姿势能让腰椎处于“无压力”状态,气血流通顺畅,疼痛自然减轻,更容易入睡。
三、床垫选择:太软太硬都不行,“适度支撑”是关键
床垫的软硬对腰突患者的疼痛影响很大,中医强调“筋骨得养”,合适的床垫能给腰椎提供足够支撑,让腰部肌肉放松:
1.拒绝“软床陷阱”
很多人觉得软床舒服,其实过软的床垫(如记忆棉过厚、弹簧过软)会让腰部陷进去,腰椎弯曲变形,肌肉整夜处于紧张状态,加重疼痛。睡软床后第二天起床感觉腰部更酸更疼,就是这个原因。
2.避免“硬板床误区”
过硬的木板床(直接睡木板或铺一层薄褥子)没有弹性,会让腰部与床面之间有空隙,腰椎缺乏支撑,压力集中在几个点上,同样会导致肌肉紧张、疼痛加剧。
3.选“中等硬度”床垫
理想的床垫应该是平躺时腰部不悬空、侧卧时脊柱不扭曲,用手按压床垫表面能感觉到一定弹性,但不会深陷。可以选择棕榈床垫、硬度适中的乳胶床垫(厚度5-10厘米为宜),或在木板床上铺2-3厘米厚的棉褥,既能提供支撑,又有一定弹性,符合中医“刚柔相济”的养腰理念。
床垫选对了,姿势调整才能事半功倍,为睡眠打下基础。
四、起身姿势:“三步起身法”,避免疼“闪腰”
腰突患者最害怕的就是起床瞬间的剧烈疼痛,错误的起身方式会让腰部突然受力,加重突出和疼痛。中医讲究“动静结合”,起身时缓慢用力,保护腰椎:
1.第一步:侧卧屈膝“预备位”
睡醒后不要急于坐起,先保持侧卧姿势,将下方的腿伸直,上方的腿屈膝,双手放在身体前方支撑床面,让身体处于稳定的“预备状态”。
2.第二步:用手支撑“坐起身”
借助手臂的力量,慢慢将上半身撑起,从侧卧变为坐姿,此时双腿仍保持弯曲状态,避免腰部用力。这个过程中腰部始终保持挺直,不要弯腰或扭动。
3.第三步:双腿下垂“稳站起”
坐在床边后,停留10-20秒,让身体适应体位变化,然后双手撑床,缓慢将双腿移到床沿下,双脚踩稳地面,再用腿部力量支撑身体站起,避免腰部用力提拉身体。
相反,躺下时也要遵循“反向步骤”:先坐在床边,缓慢侧卧,再调整到舒适的卧床姿势。正确的起身和躺下方式,能避免腰部突然受力,减少疼痛发作。
五、日常活动姿势:“护腰姿势”贯穿全天,减轻夜间负担
白天的姿势会影响夜间疼痛程度,中医强调“起居有常”,日常保持正确姿势能减轻腰椎压力,让腰部在夜间更好地恢复:
1.坐姿:“正坐撑腰”不弯腰
坐着时腰部要挺直,背部贴靠椅背,必要时在腰部放一个靠垫(厚度以腰部自然贴紧靠垫为宜),支撑腰椎生理曲度。避免长时间弯腰坐(如趴在桌子上)或跷二郎腿,这些姿势会导致腰椎扭曲、压力增加。每坐30-40分钟就起身活动2-3分钟,放松腰部肌肉。
2.站姿:“挺胸收腹”重心稳
站立时保持挺胸收腹,双肩自然下垂,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重心均匀落在两脚之间,避免长时间单侧站立或弯腰驼背。需要长时间站立时,可轮流将一只脚踩在矮凳上(高度约10-15厘米),让腰部交替放松,减少持续压力。
3.弯腰动作:“屈膝代替弯腰”
捡东西或搬重物时,不要直接弯腰用腰力,而要先屈膝下蹲,保持腰部挺直,用腿部力量起身,让物品尽量靠近身体,减少腰部受力。中医认为“弯腰提物易伤腰”,用屈膝代替弯腰,能避免腰椎过度负重。
日常姿势正确了,腰椎在白天的压力减轻,肌肉和椎间盘得到充分休息,夜间疼痛自然会缓解。
六、中医辅助小技巧:配合姿势“通经络”,疼痛好得快
调整姿势的同时,配合中医的简单小技巧,能更好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帮助入睡:
1.热敷腰部:“温通气血”
睡前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40-50℃)热敷腰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热敷后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凉,中医认为“寒凝则血瘀”,腰部保暖能防止疼痛加重。
2.简单按揉:“放松肌肉”
用手掌在腰部疼痛部位轻轻按揉,或用手指点按腰部两侧的“肾俞穴”(后腰与肚脐平齐的位置),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每次按揉5-10分钟,能放松腰背肌肉,疏通经络,为睡眠做好准备。
3.艾灸调理:“温经止痛”
对风寒湿引起的腰突疼痛(遇冷加重、热敷后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艾灸盒灸腰部“命门穴”“腰阳关穴”,每次10-15分钟,借助艾草的温热作用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调理后腰部会感觉温暖放松,更容易入睡。
这些小技巧配合姿势调整,能增强止痛效果,让身体更快进入放松状态。
腰突疼到睡不着,很多时候是姿势不对加重了腰椎压力和神经压迫。中医通过调整卧床姿势(仰卧垫枕、侧卧夹枕)、选择中等硬度床垫、掌握“三步起身法”,能让腰椎回归正位,减轻疼痛;日常保持正确的坐、站、弯腰姿势,能减少白天对腰椎的损伤,为夜间恢复创造条件。配合热敷、按揉、艾灸等中医小技巧,更能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记住,腰突疼痛的缓解离不开“姿势调理”,从躺着、起身到日常活动,每个细节都关乎腰椎的压力。坚持正确姿势,配合中医辅助调理,疼痛会逐渐减轻,睡眠也会慢慢改善。让腰椎在“正确姿势”中得到休养,才能离疼痛远一点,离安稳睡眠近一点。
(王静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疼痛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