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梗患者的助眠技巧

2025-02-19 10: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凌晨一点,病房里的灯已经熄灭,张阿姨却睁着眼睛数天花板。自从三个月前突发脑梗,她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不是被肢体的麻木感惊醒,就是在焦虑中辗转反侧。像她这样的脑梗患者,失眠发生率高达30%到70%。睡眠障碍不仅影响康复速度,还可能增加复发风险。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以下是一份专为脑梗患者设计的“助眠指南”。

一、为什么脑梗后容易失眠?

    脑梗后的失眠并非简单的“睡不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  脑组织损伤直接干扰睡眠中枢:下丘脑、脑干等区域的梗死会破坏睡眠-觉醒节律,导致昼夜颠倒。

•  药物副作用:部分降压药、激素类药物可能影响睡眠结构。

•  心理压力:对复发的恐惧、肢体功能障碍带来的挫败感,易引发焦虑抑郁,形成“越怕睡不着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

•  躯体不适:偏瘫侧的疼痛感、夜间尿频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也会频繁打断睡眠。

二、非药物助眠:重建睡眠节律的“黄金法则”

1. 环境调节:打造“脑梗友好”卧室

•  光线:使用遮光窗帘,避免蓝光(如手机屏幕),因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  声音:若对噪音敏感,可尝试白噪音机器(如雨声、风扇声)掩盖突发声响。

•  温度:保持卧室在18-22℃,过热会加重脑缺氧。

•  床品:选择支撑性好的床垫,偏瘫侧肢体下垫软枕,减少压迫性麻木。

2. 作息固化:像训练肌肉一样训练生物钟

•  固定作息:即使失眠,也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包括周末),避免“补觉”打乱节律。

•  睡前仪式:建立一套放松流程,如温水泡脚(40℃左右,15分钟)+5分钟冥想,向大脑传递“该休息了”的信号。

•  限制午睡:白天小睡不超过30分钟,避免进入深睡眠阶段。

3. 身心放松:针对脑梗患者的“安全放松法”

•  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先紧绷肌肉5秒再放松,逐步向上到面部,帮助识别并释放紧张感(适合偏瘫患者用健侧带动患侧想象性放松)。

•  呼吸训练: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但避免过度换气引发头晕。

•  焦虑管理:睡前写“担忧日记”,把对复发的恐惧具象化,并写下应对方案(如“若手脚麻醒,立即侧卧并联系家人”),减少夜间灾难性联想。

三、药物干预:谨慎权衡的“最后防线”

1. 短期用药原则

•  首选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对认知和运动功能影响较小,但需严格限制在4周内使用。

•  慎用苯二氮䓬类:氯硝安定等可能加重呼吸抑制,尤其合并OSA的患者需避免。

•  抑郁相关失眠:可联用曲唑酮或帕罗西汀,既改善情绪又延长慢波睡眠。

2. 中药与补充剂

•  中成药:乌灵胶囊(含乌灵菌粉)可调节5-羟色胺通路,缓解脑梗后焦虑性失眠。

•  褪黑素: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者,但需在睡前1小时服用,剂量不超过3mg。

四、特殊问题的针对性方案

1. 睡眠呼吸暂停(OSA)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若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CPAP可减少缺氧导致的觉醒,但需先评估吞咽功能,避免误吸。

•  体位疗法:使用侧睡枕,避免仰卧位舌根后坠加重OSA。

2. 不宁腿综合征(RLS)

•  补铁治疗:检测血清铁蛋白,若低于50μg/L,需补充铁剂。

•  药物选择:普拉克索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缓解腿部不适感,但需从低剂量(0.125mg)开始,避免恶心等副作用。

五、康复与睡眠的“双赢策略”

•  日间运动: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20分钟低强度训练(如坐站练习、平衡训练),可增加腺苷积累,促进夜间睡眠,但避免睡前3小时运动。

•  光照疗法:每日上午10点前晒太阳30分钟,可同步生物钟,改善脑梗后昼夜颠倒。

•  家属参与:记录睡眠日志(包括入睡时间、觉醒次数、晨起状态),帮助医生精准调整方案。

六、何时需要紧急就医?

若失眠伴随以下症状,可能提示脑梗复发或病情变化:

•  新发肢体麻木或无力加重

•  夜间惊醒后言语含糊

•  晨起后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

此时应立即拨打120,而非自行调整药物。

七、给家属的特别提醒

•  避免过度关注:频繁询问“睡着了吗”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可改用非语言关怀,如轻握患者手传递安全感。

•  夜间安全:在床旁放置防跌倒报警器,若患者因失眠起身,可及时提醒陪护。

张阿姨在尝试上述方法两周后,睡眠时间从每天3小时延长到5.5小时。她说:“原来不是我不够努力睡觉,是身体需要科学的帮助。”对于脑梗患者而言,每一次安稳的睡眠,都是大脑在悄悄修复自己的“高速公路”。今夜,愿每一个与失眠斗争的你,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睡眠密码”。

(武俊波 中牟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