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的当下,人们对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除了传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外,“物传人”这一传播方式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快递包裹,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流方式,其是否携带病毒、能否导致感染,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对此,疾控专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物传人”风险的三个真相。
一、快递包裹的病毒污染风险
快递包裹在运输过程中,确实存在被病毒污染的可能性。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快递员感染情况:如果快递员感染了新冠病毒,他们在处理和配送快递的过程中,可能会将病毒沾染到包裹上。尤其是在未做好个人防护和手部卫生的情况下,病毒传播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
快递的消毒处理:快递在运输和配送过程中,如果经过了严格的消毒处理,那么病毒存活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然而,如果消毒不彻底或者未进行消毒,病毒就有可能在包裹上存活一段时间。
快递的来源和运输条件: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快递,或者经过长时间、低温运输的快递,其病毒存活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新冠病毒在低温环境下能够存活更长的时间。
二、“物传人”的本质与条件
“物传人”的本质仍然是接触传播。也就是说,易感者通过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从而导致感染。然而,这种传播方式并不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物品污染较重:只有当物品表面沾染了足够数量的病毒时,才有可能导致感染。如果病毒量很少,或者只是病毒片段,那么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病毒存活时间较长:病毒在物品表面的存活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紫外线等。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毒可能存活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如果物品在短时间内被易感者接触,那么感染的风险就会增加。
接触时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如果易感者在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时,没有佩戴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或者接触后没有及时洗手、消毒,那么感染的风险就会进一步增加。
三、如何降低“物传人”风险
为了降低“物传人”的风险,疾控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加强快递包裹的消毒处理:快递公司在处理和配送快递时,应加强对包裹的消毒处理。使用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消毒剂对包裹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确保病毒得到有效杀灭。
做好个人防护:在接收快递时,尽量佩戴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快递包裹的外包装,而是将其放在通风处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打开。打开包裹后,及时洗手、消毒,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
关注快递来源和运输条件:在疫情期间,尽量避免购买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商品。同时,关注快递的运输条件,尽量选择经过严格消毒和快速运输的快递服务。
加强健康监测和就医指导:如果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接触史。在就医过程中,佩戴好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物传人”虽然是一种可能的传播方式,但其风险相对较低。只要加强快递包裹的消毒处理、做好个人防护、关注快递来源和运输条件以及加强健康监测和就医指导等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就能够有效降低“物传人”的风险。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时刻保持警惕,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李巧云 平舆县疾控预防控制中心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