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拍片要注意什么

2025-02-19 09: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为什么要关心“拍片”这件事

    在儿科临床中,X线、CT、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被统称为“拍片”。它们能够快速揭示体内结构,帮助医生判断肺炎、骨折、先天性畸形、肿瘤等百余种疾病。与此同时,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细胞分裂旺盛,对电离辐射、造影剂、镇静药物及检查流程中的心理应激更为敏感。因此,如何在诊断获益与潜在风险之间取得平衡,是每位家长、放射科医师与临床医生共同面对的课题。

二、辐射风险:剂量、年龄与组织敏感性

1.  剂量概念:一次胸片有效剂量约为0.02—0.1 mSv,一次头部CT可达2—4 mSv。作为对比,地球本底辐射年均2—3 mSv。虽然单次剂量看似微小,但儿童预期寿命长、细胞增殖快,累积风险较成人高。

2.  年龄因素:新生儿对辐射致癌的敏感度约为成人的3—4倍;青春期后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3.  敏感器官:骨髓、甲状腺、乳腺、性腺、晶状体对辐射尤为敏感,拍片时需重点防护。

三、检查前:家长需要做的五件事

(一)明确指征:任何影像检查必须有清晰临床问题。若医生提出拍片,家长可询问:“该检查能否改变治疗方案?是否有无辐射替代?”超声和MRI无电离辐射,应优先用于软组织评估。

(二)提供完整病史:包括既往影像、过敏史、哮喘、肾功能、代谢病、手术植入物。信息越准确,越能避免重复检查或造影剂不良反应。

(三)空腹与镇静:腹部CT、增强MRI常需空腹4—6小时;婴幼儿行MRI、CT往往需镇静或麻醉。家长应按医嘱禁食禁饮,并如实告知最近呼吸道感染、发热、用药情况,以减少麻醉风险。

(四)金属物品清理:项链、发夹、带金属扣衣物会在图像中形成伪影,影响诊断。

(五)心理预备:对3岁以上儿童提前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大相机拍照”“不会疼但需保持不动”。可携带安抚物、耳机播放故事,减少哭闹与二次扫描。

四、检查中:辐射防护的四个核心原则

1.  正当化:确需拍片才拍,杜绝“常规体检胸片”。

2.  最优化:在满足诊断前提下,使用最低可行剂量(ALARA原则)。现代数字X线设备具备“小儿模式”,可自动降低管电流、管电压。

3.  屏蔽防护:对非投照部位使用0.5 mm铅当量的铅围脖、铅围裙、铅帽,尤其保护甲状腺、乳腺、性腺。

4.  精准投照:技术人员根据儿童身高体重调节照射野,避免“大包围”式扫描;使用快速成像技术缩短曝光时间,降低运动伪影与重复拍摄率。

五、造影剂:碘与钆的安全细节

(一)碘造影剂:用于CT增强。儿童肾功能未成熟,更易发生造影剂肾病(CIN)。检查前评估肌酐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高危人群需提前补液,必要时采用低渗或等渗造影剂,并严格控制剂量(1.5—2 mL/kg)。

(二)钆造影剂:用于MRI增强。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妊娠早期尽量避免。最新指南推荐优先使用稳定性高的大环类钆剂,降低脑内钆沉积风险。

(三)过敏反应:轻则荨麻疹,重则喉头水肿。检查科室须备有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氧气与急救设备。家长需留观30分钟,确认无延迟反应方可离开。

六、特殊场景:怀孕、肿瘤随访与基层转诊

1.  孕妇陪检:孕早期胎儿对辐射最敏感。若儿童需拍片,怀孕母亲应避免进入机房,可由非孕家属陪同。

2.  肿瘤患儿:需多次CT或PET-CT评估疗效。应与肿瘤放疗计划整合,采用低剂量CT迭代重建技术,并建立终身剂量档案。

3.  基层转诊:携带既往胶片或光盘,避免重复检查。电子胶片云存储可在手机端扫码调阅,减少奔波。

七、检查后:观察、记录与随访

(一)即刻观察:麻醉后儿童需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防止迟发性呼吸抑制;造影检查后观察皮肤有无皮疹、水肿。

(二)记录剂量:索取“剂量报告”或检查单上的DLP、CTDIvol值,存入个人健康档案。

(三)长期随访:对接受多次高剂量检查的儿童,可咨询放射防护专家,估算累积有效剂量,必要时调整后续随访策略。

八、家庭辐射误区与真相

1.  “做一次CT就会得癌”:癌症是多因素疾病,单次CT致癌绝对风险极低,但应避免无谓累积。

2.  “铅衣完全挡住射线”:铅衣主要屏蔽散射线,主射线仍要通过人体才可成像。

3.  “磁共振有辐射”:MRI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无电离辐射,但需防金属植入物移位与噪声损伤听力。

4.  “超声越多越安全”:超声虽无辐射,但仍需遵循临床指征。长时间、高强度超声可能引起组织升温,应避免“胎儿写真”式商业拍摄。

九、面向未来的技术进展

1.  光子计数CT:采用新型探测器,可在更低剂量下获得高分辨率图像,预计5年内进入儿科临床。

2.  AI降噪算法:深度学习重建技术可将CT剂量降低40—60%,同时保持图像质量。

3.  全身超低剂量PET/MRI:一次扫描完成代谢与结构评估,减少放射性药物用量。

4.  可穿戴式X射线管:用于术中或床旁摄影,辐射野精准控制,减少散射。

十、家长行动清单(文字版)

1.  就诊时主动询问检查目的与替代方案。

2.  提供准确病史、过敏史、既往影像。

3.  检查前按医嘱禁食、清理金属、准备安抚物。

4.  要求使用儿童专用协议与屏蔽防护。

5.  索取并保存剂量报告,建立个人影像档案。

6.  检查后观察不良反应,记录下次随访时间。

7.  拒绝非医学需要的“纪念影像”或商业体检。

十一、结语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每一次拍片,都应在科学指征、最低剂量、最佳防护与心理关怀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医生的谨慎与精进、技术的迭代与规范,共同构成了守护儿童健康的立体防线。当下一次医生建议“拍片”时,愿您能以知识为盾、以沟通为桥,为孩子争取最大的诊断收益与最小的潜在风险。

(白贺威 漯河市妇幼保健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