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生命最自然的节律。正常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呼吸12-20次,如同钟表的滴答声般平稳。但当这种节律被打破,出现“上气不接下气”“胸口发紧”“必须用力喘气”等呼吸急促症状时,很多人会简单归结为“累着了”“天太热”。然而,医学上的“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4次/分钟)往往是身体发出的紧急信号,背后可能隐藏着从心肺疾病到代谢紊乱的多种健康隐患。
一、先辨“正常”与“异常”:呼吸急促的判断标准
呼吸频率会随活动、情绪等波动:比如跑步时呼吸加快至30-40次/分钟,或紧张时短暂增速,休息后能迅速恢复正常,这属于生理性调节。而病理性呼吸急促有三个核心特征:
• 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持续>24次/分钟;
• 伴随胸闷、胸痛、头晕、口唇发绀(青紫)等症状;
• 休息后无缓解,甚至随时间加重。
儿童的正常呼吸频率更高(新生儿40-44次/分钟,1-5岁20-30次/分钟),若超过对应年龄的上限,且伴有鼻翼扇动、肋骨间凹陷等表现,需立即警惕。
二、呼吸急促的“危险清单”:这些疾病最易发出警报
1. 心肺急症:最紧急的“红色警报”
• 急性心力衰竭:心脏泵血能力突然下降,血液淤积在肺部,导致“端坐呼吸”——患者必须坐起来才能勉强喘气,且伴有夜间憋醒、下肢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这类情况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在数小时内危及生命。
• 急性哮喘发作:气道突然痉挛狭窄,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吸气相对轻松,呼气时却像吹口哨般费力,伴有喘息、胸闷。哮喘患者若出现说话只能说单字、口唇发绀,提示病情已进入危重阶段。
• 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会突然引发“濒死感”呼吸急促,常伴随单侧腿部肿胀、胸痛、咯血。久坐不动(如长途飞行)、长期卧床者是高发人群,这类疾病误诊率高,死亡率可达30%。
2. 肺部感染:隐藏在“咳嗽咳痰”后的信号
肺炎、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会导致肺组织实变,影响气体交换,引发呼吸急促。与普通感冒不同,这类患者的呼吸急促常伴随:
• 持续高热(体温>38.5℃)且用药后不退;
• 咳嗽加重,痰呈黄色、绿色甚至铁锈色;
• 精神萎靡,尤其儿童和老人可能出现嗜睡、拒食。
3. 代谢与中毒:全身紊乱的“呼吸信号”
当身体出现酸碱失衡时,呼吸会成为“调节工具”: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急剧升高时,身体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引发深大而急促的“库斯莫尔呼吸”,伴有口渴、多尿、呼气有烂苹果味,若不及时补液降糖,可能陷入昏迷。
• 一氧化碳中毒:无色无味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缺氧,表现为呼吸急促、头晕、口唇呈樱桃红色,冬季使用煤炉、燃气热水器时需格外警惕。
4. 慢性疾病加重:身体“储备耗尽”的表现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长期吸烟或接触粉尘者,若出现呼吸急促比平时加重,且咳痰增多、颜色变深,可能是急性加重期,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否则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 贫血: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时,身体会通过加快呼吸频率弥补缺氧,表现为稍活动就气短、面色苍白、乏力,查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
三、出现呼吸急促,该如何应对?
1. 立即判断危险程度:
◦ 若伴随胸痛、咯血、意识模糊、口唇青紫,或哮喘患者使用急救药后无缓解,立即拨打120;
◦ 若为儿童,出现呼吸时肋骨间凹陷、鼻翼扇动、拒食,或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需紧急就医。
2. 暂时缓解措施:
◦ 保持安静,避免情绪紧张,取半坐卧位(背后垫枕头),减轻心肺负担;
◦ 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流通,避免闷热环境;
◦ 哮喘患者立即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按说明书吸入。
3. 就医时需告知医生这些细节:
◦ 呼吸急促开始的时间、诱因(如活动后、夜间、接触特殊物质后);
◦ 伴随症状(如咳嗽、胸痛、发热、水肿等);
◦ 既往疾病(如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等)及用药情况。
四、日常预防:降低呼吸急促的风险
• 控制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哮喘患者需规律用药,定期复查,避免病情波动;
• 戒烟并远离污染:吸烟是慢阻肺、肺癌的主要诱因,雾霾天外出需戴防颗粒物口罩;
• 适度锻炼:通过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但避免过度劳累;
• 警惕高危场景: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活动下肢,预防肺栓塞;使用燃气设备时保持通风,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呼吸急促就像身体的“求救哨”,既可能是暂时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尤其对于老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病的人群,切勿忽视“喘气费劲”的信号。记住:多数情况下,及时识别并干预,能有效阻止病情进展;而延误判断,可能让小问题演变成危及生命的急症。守护呼吸的节律,就是守护生命的根基。
(王志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综合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