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咳嗽总不好?可能不只是感冒,这些呼吸问题要警惕

2025-08-16 08: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能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但如果咳嗽持续超过3周,就属于慢性咳嗽,这时可不能简单归咎于“感冒没好透”。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慢性咳嗽患者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呼吸系统问题,若不及时排查,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一、慢性咳嗽:感冒之外的“隐形推手”

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持续7-10天,随鼻塞、流涕等症状缓解而逐渐消失。但若咳嗽超过2周仍无改善,甚至出现夜间加重、刺激性干咳、咳痰带血等特点,需警惕以下四类常见呼吸问题:

1. 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为“伪装”的哮喘

这类疾病占慢性咳嗽病因的20%-30%,尤其多见于儿童和过敏体质者。患者往往没有典型哮喘的喘息、气短症状,唯一表现就是长期刺激性干咳,常在接触冷空气、花粉或运动后诱发。其本质是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黏膜对刺激物过度敏感,就像“过敏的呼吸道”一直在“打喷嚏”。

2.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消化道惹的“呼吸祸”

胃酸反流至食管甚至咽喉部时,酸性物质会刺激气道黏膜,引发慢性咳嗽。这类患者常伴有反酸、烧心、胸骨后不适,且咳嗽多在餐后、平卧时加重。由于症状“声东击西”,约40%的患者会被误诊为普通咳嗽。

3. 鼻后滴漏综合征:鼻子“倒流”引发的咳嗽

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疾病会导致分泌物经后鼻道流入咽喉,持续刺激咳嗽感受器。患者常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卡着”,需要频繁清嗓,咳嗽多为晨起或体位变化时明显,还可能伴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

4. 慢性支气管炎:吸烟人群需格外警惕

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或感染等因素可引发支气管黏膜慢性炎症,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每年发作超过2年。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影响肺功能。

二、如何区分普通咳嗽与危险信号?

当咳嗽出现以下特征时,需尽快就医排查:

 • 持续时间:超过3周无好转,或反复发作超过2个月;

 • 伴随症状:咳血、痰中带血丝,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发热、胸痛;

 • 发作特点:夜间咳醒、运动后加重,或接触特定物质后诱发;

 • 特殊人群:长期吸烟者、有哮喘/肺部疾病家族史者,或咳嗽伴随呼吸困难。

三、科学应对:从检查到治疗的关键步骤

1. 明确病因:必要的检查不可少

医生会根据症状选择检查项目,如:

 • 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排查咳嗽变异性哮喘;

 • 胃镜或24小时食管pH监测: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 鼻内镜或鼻窦CT:评估鼻后滴漏综合征;

 • 胸部CT:排查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等严重疾病。

2. 针对性治疗:避免盲目用“止咳药”

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案差异显著:

 • 咳嗽变异性哮喘:需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而非单纯止咳;

 • 胃食管反流:通过抑酸药(如奥美拉唑)、促胃动力药及调整饮食习惯(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禁食)缓解;

 • 鼻后滴漏:根据鼻炎类型使用鼻用激素、抗组胺药或生理盐水洗鼻;

 • 慢性支气管炎:戒烟是基础,合并感染时需抗感染治疗,必要时使用祛痰药。

3. 日常护理:减少咳嗽诱因

 • 保持室内湿度50%-60%,避免干燥或粉尘刺激;

 • 过敏体质者远离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

 • 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减少气道损伤;

 • 饮食清淡,避免过甜、过咸及辛辣食物,减少反流风险。

四、警惕“小病拖成大病”的误区

生活中,很多人对慢性咳嗽存在认知偏差:

 • 误区一:“咳嗽扛一扛就好”。慢性咳嗽若长期忽视,可能导致气道结构损伤,如咳嗽变异性哮喘可能进展为典型哮喘;

 • 误区二:滥用抗生素。感冒多为病毒感染,无需抗生素,而慢性咳嗽中仅少数由细菌感染引起,盲目使用反而会破坏菌群平衡;

 • 误区三:依赖止咳药。中枢性止咳药(如可待因)虽能暂时止咳,但可能掩盖病情,尤其是咳黄痰时,强行止咳会导致痰液淤积,加重感染。

咳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而非独立的“疾病”。当咳嗽超过2周不愈,或伴有特殊症状时,应及时到呼吸科、耳鼻喉科或消化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找到病因。只有针对性治疗,才能让“难缠的咳嗽”真正平息,守护呼吸系统的健康。记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慢性咳嗽的关键。

(王志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综合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