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什么是癫痫?它和“抽筋”“晕倒”有什么关系?

2023-10-13 15: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核心特征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的短暂性、反复发作的脑功能障碍。这种异常电活动会干扰正常的神经信号传递,导致患者出现多样化的症状表现,其中就包括人们常说的“抽筋”(肌肉强直或阵挛)和“晕倒”(意识丧失)。不过,这些表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理机制,需要从科学角度进行系统解析。

当大脑皮层或深层结构的神经元群突然同步化过度兴奋时,就像电路短路般产生海量错误指令。这些紊乱的信号沿着运动神经传导至全身肌肉,便会造成肢体不受控制的抽搐——医学上称为强直-阵挛发作。此时患者可能表现为四肢僵直后跟随节律性抖动,看似普通的“抽筋”实则是中枢神经系统失控的标志。而伴随发作的呼吸暂停、面色发绀等现象,则进一步揭示了这是全身性的生理危机,绝非局部肌肉疲劳所致。

意识障碍同样是癫痫发作的重要维度。根据受累脑区的不同,患者可能出现瞬时茫然、反应迟钝直至完全丧失知觉的状态。这种“晕倒”与低血糖或血管迷走性晕厥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源于脑部异常放电对网状激活系统的抑制,属于中枢源性意识中断;后者则是外周循环调节失衡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通过脑电图监测可以清晰捕捉到发作期的棘波、尖波等特异性波形,这是区分癫痫性晕厥与其他类型晕厥的关键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癫痫发作都呈现典型症状。部分性发作可能仅表现为单侧肢体麻木、嗅觉幻觉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类非惊厥性癫痫容易被误诊为偏头痛或焦虑症。而失神发作则以突然的动作中止、眼神呆滞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儿童群体。这种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使得精准诊断必须依赖详细的病史采集、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

在发病机制层面,遗传因素、结构性脑损伤、代谢异常等都可能成为癫痫的诱因。例如海马硬化、皮质发育畸形等器质性病变会形成致痫灶,而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则可能导致通道病相关癫痫综合征。治疗策略需针对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抗癫痫药物通过调节钠钾钙通道功能稳定细胞膜兴奋性,手术干预则着眼于切除明确的责任病灶。对于药物难治性病例,迷走神经刺激术等神经调控技术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公众对癫痫的认知误区往往加剧患者的社会心理压力。将发作简单归结为“中邪”或“精神问题”,不仅延误规范诊疗,还可能造成污名化效应。实际上,多数癫痫患者通过合理用药可以实现良好控制,生活质量与常人无异。了解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有助于消除恐惧心理,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

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正在重塑我们对癫痫的认识。从宏观层面的发作症状观察到微观领域的突触可塑性研究,从传统药物治疗到精准医疗时代的基因靶向治疗,这个古老疾病的诊疗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对于患者而言,及时就医、规律服药、避免诱发因素是控制病情的关键;而对于社会大众,正确的认知态度和包容的支持环境,则是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

(徐晓敏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