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CT室常见问题:为什么有时需要增强扫描?

2024-06-04 14: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普通CT不能看清吗?为什么一定要做增强?”“增强扫描要打针,会不会过敏?”在影像科CT室,患者常常对“增强扫描”充满疑问。很多人以为CT检查只有“普通版”,却不知道还有需要注射造影剂的“增强版”。到底什么是增强扫描?它和普通CT有什么区别?哪些情况必须做增强扫描?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答这些CT室的常见问题。

一、先搞懂:普通CT和增强CT的核心区别

要明白为什么需要增强扫描,首先得清楚它和普通CT的本质差异。简单说,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使用造影剂”,这直接决定了图像能显示的信息深度。

普通CT:看“结构”的基础款

普通CT是不注射造影剂的基础检查,它利用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差异成像。比如骨骼含钙量高,吸收射线多,在图像上呈白色;肺部含气多,吸收射线少,呈黑色。它能清晰显示器官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有骨折、肿块、出血等明显病变,适合初步筛查和明确简单病变。

但普通CT有个局限:无法清晰区分病变的性质。比如肝脏上的一个结节,普通CT只能看到“有个疙瘩”,却分不清是良性的血管瘤、恶性的肝癌,还是炎症引起的增生。这就像看一张黑白照片,能看到物体的轮廓,却看不出材质和细节。

增强CT:看“功能”的进阶款

增强CT的关键步骤是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造影剂会随着血液流动分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不同性质的病变因为血供特点不同,对造影剂的吸收和排出速度也不一样。通过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扫描,就能观察病变的“强化方式”,从而判断病变性质。

二、揭秘:为什么医生会建议做增强扫描?

医生推荐增强扫描,并非“过度检查”,而是为了解决普通CT无法回答的关键问题。以下这些场景,增强扫描必不可少。

1. 明确病变性质:区分“良恶性”的关键

这是增强扫描最主要的用途。很多病变在普通CT上表现相似,但血供特点完全不同,增强扫描能通过“强化模式”给出重要线索。

- 肝脏结节:普通CT看到的结节可能都是灰色,但增强扫描中,血管瘤会“慢进慢出”(造影剂逐渐填充,慢慢消退),而肝癌是“快进快出”(迅速变亮,又快速变暗),炎症则是“均匀强化”。

- 肺部肿块:普通CT难以区分肺癌和炎性肿块,但增强扫描中,肺癌通常会有“不均匀强化”,而炎症多为“均匀强化”。

- 肾脏病变:肾癌、肾囊肿、肾脓肿在普通CT上可能都表现为“占位”,增强扫描能通过强化差异准确鉴别——囊肿完全不强化,脓肿边缘强化,肾癌则是不均匀强化。

2. 精准判断肿瘤范围:为治疗方案“导航”

如果确诊肿瘤,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边界,以及是否侵犯周围血管、器官,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这对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 比如肺癌患者,增强扫描能看到肿瘤是否包绕肺动脉、支气管,是否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帮助医生判断能否手术切除,以及切除范围。

- 肝癌患者通过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是否侵犯门静脉(肝癌常见转移途径),为介入治疗或手术提供精准依据。

3. 排查血管病变:发现“隐形炸弹”

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在普通CT上难以清晰显示,增强扫描能让血管“显形”,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病变。

- 脑动脉瘤:普通CT可能只看到脑出血,增强CT能找到出血源头——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为栓塞手术争取时间。

- 肺栓塞:肺动脉中的血栓在普通CT上几乎看不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血栓的位置,避免漏诊(肺栓塞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膜撕裂形成的“夹层”,普通CT难以分辨,增强扫描能明确撕裂范围和破口位置,指导紧急手术。

4. 评估手术或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变化

对于术后或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增强扫描能判断治疗效果。

- 肿瘤患者治疗后,增强扫描若发现病灶缩小、强化减弱,说明治疗有效;若病灶增大、强化更明显,则可能提示病情进展。

- 手术后患者,增强扫描能排查是否有残余病灶、复发或血管吻合口异常。

三、解惑:增强扫描的那些“顾虑”

尽管增强扫描作用重要,但很多患者因担心过敏、辐射或损伤肾脏而抗拒。这些顾虑到底有没有必要?我们来一一解答。

顾虑1:造影剂会过敏吗?风险有多大?

造影剂过敏是最常见的担忧,但发生率其实很低。

- 轻微反应:约3%-5%的人可能出现恶心、头晕、皮肤瘙痒或皮疹,通常几分钟内自行缓解。

- 中度反应:如面部肿胀、胸闷,发生率约0.1%-0.5%,医生会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一般不会有严重后果。

- 严重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0.01%-0.05%,属于罕见情况,CT室都配备急救设备和药物,能快速抢救。

如何降低风险:检查前必须告知医生过敏史(尤其是碘过敏、海鲜过敏),有严重过敏史者禁止做增强扫描。部分医院会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碘过敏试验,但试验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检查后需留观30分钟。

顾虑2:造影剂会伤肾吗?哪些人要警惕?

造影剂需要通过肾脏排泄,确实可能增加肾脏负担,但对肾功能正常者几乎无影响。

- 高危人群:肾功能不全(如慢性肾病、尿毒症)、糖尿病、脱水、老年人(70岁以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风险较高。

- 预防措施:检查前医生会评估肾功能(抽血查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不全者可能需要改用其他检查(如MRI),或在检查前后大量补液(促进造影剂排出)。检查后多喝水(24小时内喝2000毫升以上),也能帮助造影剂快速排出。

顾虑3:增强扫描辐射剂量更高吗?

增强扫描需要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多次扫描,辐射剂量确实比普通CT高(约为普通CT的1.5-2倍),但单次检查剂量仍在安全范围内(如腹部增强CT约8-12毫西弗,远低于100毫西弗的安全阈值)。

四、提醒:这些情况不适合做增强扫描

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增强扫描,以下情况需提前告知医生,避免风险:

1. 明确对碘造影剂过敏者;

2. 严重肾功能不全者(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

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造影剂含碘,可能加重病情);

4. 妊娠期女性(除非危及生命的急症,否则应避免);

5.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休克、脱水患者;

6.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诱发肾功能衰竭)。

五、增强扫描流程:提前了解不紧张

1. 检查前准备:

- 空腹4-6小时(避免注射造影剂后恶心呕吐);

- 取下身上所有金属物品,穿宽松衣物;

- 填写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告知医生过敏史、基础病史。

2. 注射造影剂:

- 护士会在手臂上扎留置针,连接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射造影剂,确保图像清晰);

- 注射前可能会推注少量生理盐水,确认针头位置正确。

3. 扫描过程:

- 躺在检查床上,技师会调整体位,然后启动扫描;

- 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开始扫描,根据部位不同,需要扫描2-3个期相(每个期相需屏气3-5秒)。

4. 检查后:

- 拔下留置针,用棉签按压穿刺点5-10分钟;

- 在观察室休息30分钟,无不适再离开;

- 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出;

- 24小时内观察自身情况,若出现皮疹、胸闷、腰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增强扫描不是“普通CT的升级版”,而是针对特定病情的“精准诊断工具”。当医生建议做增强扫描时,往往是为了明确普通CT无法解决的关键问题——比如区分肿瘤良恶性、排查血管隐患。了解这些知识,既能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也能更配合检查,让医生获得更精准的诊断依据,为后续治疗打下坚实基础。记住:每一次检查的选择,都是医生权衡利弊后的专业判断,信任并配合,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陶孟利 河南省固始县人民医院 影像科CT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