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建议给孩子做CT检查时,家长们往往满是顾虑:“孩子这么小,辐射会不会有影响?”“能不能不做?”“检查时不配合怎么办?”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辐射的敏感性确实高于成人,CT检查需要更细致的考量和准备。今天就来聊聊儿童做CT的那些事儿,让家长们心里有底。
一、儿童做CT,辐射风险真的更大吗?
很多家长担心CT辐射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这种顾虑有一定道理,但不必过度恐慌。
儿童对辐射更敏感的原因
儿童细胞分裂活跃,器官还在发育中,辐射对DNA的损伤修复能力比成人弱。研究显示,相同剂量的辐射下,儿童未来患癌风险是成人的2-3倍,尤其是婴幼儿(0-5岁)对辐射更敏感。不过,这是基于“过量辐射”的研究结论,单次CT的辐射剂量通常在安全范围内。
实际风险没那么可怕
- 常规儿童头部CT的辐射剂量约1-2毫西弗,相当于自然环境中3-6个月的辐射量(天然本底辐射每年约2.4毫西弗)。
- 现代CT设备有“儿童模式”,会自动降低辐射剂量(通常是成人剂量的1/3-1/2),同时通过精准定位扫描范围,避免多余部位受辐射。
- 医生推荐儿童做CT时,都会权衡“必要性”——比如怀疑脑出血、严重骨折等急症,不做CT可能延误诊断,后果比辐射风险更严重。
举个例子:儿童头部外伤后,CT能快速发现颅内出血(这类情况若漏诊,可能危及生命),而单次CT的辐射风险远低于误诊的危害。
二、哪些情况,孩子可能需要做CT?
儿童CT检查有严格的适应症,医生不会随意推荐。以下这些情况,可能需要做CT:
急症优先
- 头部外伤:摔倒后剧烈呕吐、嗜睡、抽搐,怀疑颅内出血或颅骨骨折时,CT是最快的检查方式(比MRI快得多,能争取抢救时间)。
- 呼吸困难:怀疑气管异物、严重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时,CT能清晰显示气道和肺部情况。
- 急腹症:比如肠套叠(肠子套在一起)、阑尾炎,CT能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手术。
其他必要情况
- 复杂骨折:四肢或脊柱的细微骨折,X光片看不清时,CT能更精准显示骨折位置和移位情况。
- 肿瘤随访:已确诊肿瘤的孩子,需要定期CT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如肿瘤是否缩小)。
- 先天性疾病:部分先天性器官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肺囊肿),CT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普通感冒、轻微咳嗽、低热等情况,通常不需要做CT;怀疑中耳炎、鼻窦炎时,优先选择超声或X光,而非CT。
三、检查前,家长要做好这几件事
儿童CT检查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婴幼儿,配合度低,提前准备能避免重复检查(减少辐射)。
1. 提前沟通,减少孩子恐惧
-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检查:“我们要去一个像太空舱的房间,躺一会儿,机器会发出‘嗡嗡’声,就像小蜜蜂唱歌,一点都不疼。”
- 带一件孩子熟悉的玩具(如安抚奶嘴、小玩偶),检查时放在身边,增加安全感。
- 避免说“打针”“别动,不然会更疼”等话,可能加重孩子紧张。
2. 去掉所有金属物品
- 检查前摘掉孩子身上的金属饰品:发夹、项链、手镯、衣服上的金属纽扣(最好穿纯棉无装饰的衣服)。
- 如果孩子戴眼镜或有活动假牙(极少数情况),也要取下,金属物品会在图像上形成伪影,影响诊断。
- 头上抹了发胶、发蜡的,提前洗掉(部分产品含金属成分)。
3. 特殊准备:空腹与镇静
- 无需镇静的检查(如大孩子能配合):正常吃饭喝水即可,不用空腹。
- 需要镇静的检查(如婴幼儿):
- 镇静前4-6小时要空腹(不吃不喝),避免镇静时呕吐导致窒息。比如早上9点检查,凌晨3点后就不能喂奶或吃东西了。
- 按医生要求服用镇静药(通常是糖浆,口感较好),服药后孩子会逐渐睡着,整个检查过程不会哭闹。
4. 告知医生这些信息
- 孩子的过敏史(尤其是对造影剂过敏,若做增强CT需要)。
- 近期是否做过其他辐射检查(避免短时间内重复辐射)。
- 孩子的基础疾病(如癫痫、心脏病),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
四、检查中,家长能做什么?
进入CT室后,家长的配合能让检查更顺利,尤其是对年龄稍大的孩子。
1. 陪同进检查室(符合条件时)
- 多数医院允许一名家长穿铅衣陪同(铅衣能阻挡辐射),尤其是婴幼儿,家长在身边能减少哭闹。
- 陪同前去掉自己身上的金属物品(钥匙、手机、手表),并全程听从技师指令,不要随意走动或触碰机器。
2. 帮助孩子保持体位
- 检查时孩子需要平躺,头部、身体要放正,技师会用软枕或束缚带轻轻固定(不会勒得太紧)。
- 告诉孩子“像小木头人一样不动”,并示范如何配合屏气(大孩子能听懂:“吸气,憋住,就像潜水一样”)。
- 婴幼儿若镇静效果不好,轻微躁动时,家长可在技师指导下轻轻按住孩子的肩膀或头部(避免晃动)。
3. 处理突发情况
- 检查中孩子若突然哭闹,不要强行按住,及时告诉技师,必要时暂停检查(等孩子平静后再继续)。
- 若孩子出现呕吐、面色苍白等不适,立即示意技师停止检查,优先处理孩子状况。
五、检查后,这些细节别忽略
CT检查结束不代表万事大吉,后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 镇静后的护理
- 服用镇静药的孩子,检查后要侧卧位休息(避免呕吐时呛到),直到完全清醒(通常1-2小时)。
- 清醒后先喂少量温水,观察无呕吐再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食物开始,如母乳、米汤)。
- 24小时内不要让孩子剧烈活动,避免摔倒或碰撞。
2. 辐射防护小措施
- 检查后不需要“隔离”,CT辐射是瞬时的,不会残留在孩子体内,正常抱孩子、喂奶都没问题。
- 多给孩子喝温水,促进新陈代谢(虽然对辐射排出作用不大,但能让孩子更舒适)。
- 短期内(如1个月内)避免重复做CT,若需要复查,可和医生沟通是否能用MRI替代(无辐射,但检查时间长)。
3. 妥善保存检查资料
- 保留好CT报告和片子(最好用专用袋子装好),下次就诊时带给医生,避免重复检查。
- 若孩子需要多次CT检查,家长可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和部位,方便医生评估总辐射剂量。
六、家长常见误区,一次说清
误区1:“CT辐射太大,坚决不给孩子做”
- 真相:急症情况下(如颅内出血),不做CT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后果更严重。医生会严格把控适应症,家长应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而非一味拒绝。
误区2:“孩子不配合,强行做更快”
- 真相:孩子剧烈哭闹时做CT,图像会模糊,可能需要重拍(反而增加辐射)。该镇静时就镇静,配合医生使用安全的镇静方式,能保证一次成功。
误区3:“增强CT的造影剂会伤肾,绝对不能做”
- 真相:儿童使用的造影剂剂量是按体重计算的,肾功能正常的孩子,伤害风险极低(发生率不到1%)。检查后多喝水即可,不必过度担心。
误区4:“做了CT,孩子以后会得癌症”
- 真相:单次CT的辐射风险非常低,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单次儿童CT会增加远期癌症风险。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不必要的多次CT”,而非偶尔一次检查。
儿童CT检查,关键在“权衡”——既要警惕辐射风险,也要认识到必要检查的重要性。作为家长,了解这些知识后,既能在需要时配合检查,也能在非必要时理性拒绝。记住:医生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最小风险下得到最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做好准备,科学看待,就能让CT检查成为守护孩子健康的帮手。
(陶孟利 河南省固始县人民医院 影像科CT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