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影像的发展历程中,CT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从最初模糊不清的图像,到如今能够清晰呈现人体内部细微结构,CT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医生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依据,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我们一同走进CT技术的发展历程,探寻它从萌芽到成熟的故事。
早期探索:理论奠基与雏形初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犹如一道曙光,开启了医学影像学的大门。不过,常规X射线获取的是身体结构的重叠影像,对于许多疾病,无法提供确切的诊断结果。科学家们由此产生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获得没有结构叠加的断层图像呢?这一想法促使众多科学家开启了不懈的探索之旅。
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取得了重要突破。他发现人体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透过率存在差异,并在研究中得出了一些相关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几乎在同一时期,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也在独立进行相关研究。1967年,他产生了计算机断层成像的想法,并在1968年获得专利。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扫描装置——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扫描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这便是后来CT的雏形。同年10月4日,医院用它成功完成了第一位患者的头颅CT扫描,这一标志性事件被视为CT临床应用的开端。
技术革新:迭代升级,画质飞跃
CT技术诞生后,便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历经多次技术革新,扫描方式和图像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第一代CT机采用旋转 - 平移扫描方式,多为头颅专用机。其X射线管是油冷固定阳极,扫描X射线束为笔形束,探测器一般仅有2 - 3个。扫描时,机架环绕患者做旋转和同步直线平移运动,每次旋转1°,同时沿旋转反方向做直线运动扫描,直至完成180°以内的180个平行投影值。这种CT机结构的缺点十分明显,射线利用率极低,扫描时间漫长,完成一个断面的扫描需要3 - 5分钟,而且图像质量较差。
第二代CT机在第一代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仍为旋转 - 平移扫描方式。它缩小了探测器的孔径,加大了矩阵,提高了采样的精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图像质量。然而,由于探测器排列成直线,对于扇形的射线束而言,其中心和边缘部分的测量值不相等,需要进行扫描后的校正,以避免伪影的出现影响图像质量。
第三代CT机则带来了更为显著的变革,它改变了扫描方式,采用旋转 - 旋转方式。X射线束变为30° - 45°宽扇形束,探测器数目大幅增加到300 - 800个 ,扫描时间缩短到2 - 9秒或更短。伪影大幅减少,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自此,第三代CT成为了此后CT发展的主流。
随着对心脏扫描问题的深入探索,CT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第四、五代CT机。第四代CT机的扫描方式只有球管旋转,在这种扫描方式中,对于每一个探测器来说所得的投影值,相当于以该探测器为焦点,由X射线管旋转扫描一个扇形面而获得,故此种扫描方式也被称为反射束扫描。1983年,美国Douglas boyd博士开发出超高速扫描的第五代CT——电子束CT(Eletron Beam CT,EBCT),并应用于临床。它用电子束的扫描替代了机械运动扫描,使扫描速度提高到毫秒级,让心脏、大血管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像检查成为现实。不过,第四、五代CT机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应用。
关键突破:螺旋与多层,效率与精度齐升
1985年,滑环技术应用于CT设备,这是CT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滑环技术解决了机架旋转部分与静止部分的馈电和信号传递问题,使得CT的扫描能够实现单方向连续旋转扫描,不仅机械磨损更少、运行更加安静,还为后续螺旋CT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9年,在滑环技术的基础上,螺旋扫描方式问世,这一技术的出现堪称CT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螺旋CT能让患者在恒定速度平移的同时,连续不断地获取X射线投影数据,将360°扫描所需时间大幅缩短至1秒 。它突破了传统逐层扫描的局限,一次屏息即可完成较大范围的扫描,有效减少了呼吸运动伪影,还能获取连续容积数据,为三维后处理图像的精确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如CT血管造影、仿真内镜技术等。
1992年,ELSCINT公司研制成功双层螺旋CT(CT TWIN),开创了多层螺旋扫描的先河。此后,多层螺旋CT技术不断发展,探测器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改用了超高速的稀土陶瓷,使射线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从原来的50%左右上升到99%。扫描层次在多层螺旋机中一次旋转可达4层、8层、16层、64层,甚至更多。2001年,16排螺旋CT研制成功,其Z轴分辨率普遍小于0.75mm,不仅可实现1mm的薄层扫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各向同性”体素采集,使多平面重建时的图像质量保持一致,有利于观察微小病变和结构。2003年,64层螺旋CT在北美放射学年会上正式发布并投入临床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分辨率,开创了容积数据成像时代,可将CT扫描图像进行任意层面无间隔重建,更真实地反映出解剖结构的细微变化。
前沿拓展:双源、能量与光子计数,引领精准医疗
2005年,西门子推出首台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这是CT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双源CT配备两套X射线源和探测器系统,以约90°的角度偏移,其时间分辨率首次进入100ms,这意味着心脏成像不再需要严格控制心率,极大地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双源CT还可进行双能量成像,获取更多组织成分信息,助力疾病鉴别诊断。
关于CT能量成像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73年亨斯菲尔德的“双能实验”。能量CT的出现突破了传统CT的等密度病灶局限,能够形成直接反映病灶组织成分的图像,带来更丰富、精准、定量的多参数成像信息。2009年底,能谱CT技术应用于临床,实现了物质分离和定量分析,在超低剂量扫描的情况下也能获得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像,可精确识别区分不同物质,为肿瘤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更丰富准确的信息。
2021年,全球首台光子计数CT扫描仪问世,重新定义了CT扫描原理,开启了CT技术的新纪元。它采用新型探测器直接计数X射线光子,比传统探测器能量分辨率和灵敏度更高,能提供更清晰准确的图像,有望为医学诊断带来更多突破创新。例如,传统CT通过将X光子转化为模拟信号间接成像,拍出的片子如同黑白照片;而光子技术CT能够精准识别每个X光子的能量信息,如有需要可直接生成彩色能谱图像,最小像素尺寸也由传统CT的0.62毫米左右精细化到了0.2毫米,可以显著提升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此外,这一设备的核心部件探测器无需通过传统的闪烁体进行间接探测,而是利用半导体材料实现直接光电转换,实现零电子噪声,辐射剂量也大幅降低,让CT诊断对普通患者来说更安全。
回顾CT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艰难的理论探索,到如今不断涌现的前沿创新,它始终紧密围绕着提高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提升扫描速度和拓展临床应用范围等目标持续演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T技术有望在图像质量提升、降低辐射剂量、与人工智能融合以及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T技术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帮助医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陶孟利 河南省固始县人民医院 影像科CT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