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中场所,人员密集、接触频繁,一旦出现传染病,容易快速传播。了解常见校园传染病的特点,掌握科学预防方法,是守护师生健康的重要防线。
一、校园常见传染病及特点
校园中高发的传染病多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传播,季节性特征明显。
呼吸道传染病是秋冬季节的“常客”。流感病毒变异快,传染性强,感染后常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短时间内可在班级内形成聚集病例。水痘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和接触疱疹液传播,患者全身出现斑疹、丘疹,需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流行性腮腺炎则以腮腺肿痛为典型症状,病毒可侵犯生殖腺、脑膜等,引发并发症。
消化道传染病在夏秋季更易流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起病急,表现为呕吐、腹泻,粪便和呕吐物中的病毒可通过污染食物、水源扩散,集体食堂若卫生不达标,可能导致群体性发病。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手、足、口腔出现疱疹,少数重症病例会累及神经系统。
虫媒及接触性传染病也需警惕。流行性乙型脑炎由蚊子传播,夏秋季高发,重症患者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疥疮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夜间加重,集体宿舍若卫生条件差,易相互传染。
二、传染病传播的三大“推手”
校园环境中,传染病的传播往往与以下因素相关。人员密集是首要原因,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通风不足时,空气中的病原体浓度升高,增加感染风险。
学生个人卫生习惯不佳也会助长传播,如不勤洗手、共用毛巾、随地吐痰等,为病原体扩散提供机会。此外,部分学生未按要求接种疫苗,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成为易感人群。
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大,学生机体免疫力波动,也会让传染病有机可乘。比如秋冬季节,学生长时间处于封闭教室,流感病毒通过咳嗽、打喷嚏形成的飞沫在空气中悬浮,健康学生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
三、科学预防的“三道防线”
预防校园传染病,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协同发力,筑牢三道防线。
个人防护是基础。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冲洗至少20秒。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尽量避免与患病同学密切接触,若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不带病上学。
学校防控是关键。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场所的通风消毒,每日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对门把手、课桌椅、餐具等高频接触物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落实晨午检制度,发现发热、呕吐等症状学生,及时联系家长送医,并做好患病学生的追踪管理。开展疫苗接种宣传,组织学生按程序接种流感、水痘、腮腺炎等疫苗,建立群体免疫屏障。
家庭配合是保障。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若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待痊愈后再返校。督促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合理安排饮食和作息,增强抵抗力。配合学校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如班级出现聚集性病例,主动配合流行病学调查。
四、疫情处置的“黄金法则”
一旦校园出现传染病病例,快速响应是控制扩散的关键。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患病学生进行隔离,对其活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及时联系疾控部门,排查密切接触者,必要时采取临时停课措施。同时,向师生和家长发布疫情信息,普及防控知识,避免恐慌。
学生和家长也要理性应对,若被判定为密切接触者,应配合居家观察,每日监测健康状况;确诊患病后,遵医嘱治疗,不隐瞒病情,不擅自返校。
校园传染病防控不是单一环节的事,而是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健康守门人”。从勤洗手、多通风的小事做起,从及时接种疫苗的主动防护做起,才能为校园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让学习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有序进行。
(王书霞 齐鲁师范学院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