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告信号,而根尖周炎往往是这一痛苦链条的终极阶段。从最初的隐隐作痛到难以忍受的跳痛,牙齿的“求救”过程揭示了口腔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以下是根尖周炎的发展历程、症状表现及应对策略,帮助你及时识别并采取行动。
一、根尖周炎的起源:从牙髓炎到根尖感染
根尖周炎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牙髓炎症未及时治疗的恶果。当龋齿或外伤导致牙髓(牙齿内部的神经血管组织)感染时,细菌会通过根尖孔向牙根周围扩散,引发根尖周组织的炎症反应。
急性根尖周炎:被称为口腔的“闪电战”,表现为牙齿剧烈跳痛、咬合时疼痛加剧(像“踩高跟鞋”无法对齐牙齿),甚至半张脸肿胀如“发面馒头”。此时牙髓已坏死,细菌在根尖区释放毒素,引发急性脓肿。
慢性根尖周炎:多由急性期转化而来,症状较隐蔽,可能仅有咀嚼不适或牙龈反复流脓的瘘管,但长期感染会破坏牙槽骨,导致牙齿松动。
二、根尖周炎的三个阶段:症状逐级升级
浆液期(早期)
牙齿轻微钝痛,咬合时有“浮出感”,咬紧可暂时缓解疼痛。此时根尖周组织充血水肿,炎症尚局限。
化脓期(中期)
疼痛转为持续性跳痛,牙龈红肿,触碰或咀嚼时疼痛剧烈,可能伴随低烧。脓液在根尖区积聚,形成根尖脓肿。
骨膜下脓肿期(晚期)
脓液穿透骨膜,面部肿胀明显,疼痛达到顶峰,甚至引发张口困难、发热等全身症状。若脓肿破溃,可能形成慢性瘘管,但炎症仍会反复发作。
三、牙齿的“求救信号”:别忽视这些症状
咬合痛:轻触牙齿即痛,拒绝硬物是典型特征。
牙龈肿胀:根尖区牙龈红肿、按压有波动感,严重时扩散至面部。
牙齿变色:因牙髓坏死,牙齿可能变灰或发黑。
全身反应:急性期可能伴随乏力、淋巴结肿大,提示感染扩散。
儿童乳牙的根尖周炎发展更快,若发现牙齿黑斑或孩子拒绝进食,需立即就医。
四、治疗与预防:挽救牙齿的关键
紧急处理
急性期需切开排脓、抗生素控制感染,疼痛缓解后行根管治疗,彻底清除坏死牙髓并封闭根管。
长期解决方案
根管治疗:成功率高达90%,通过清理、消毒和充填根管保留患牙。
手术干预:对顽固性根尖囊肿,可能需根尖切除术或拔牙。
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龋齿和牙髓炎,避免炎症蔓延。
定期口腔检查,尤其是有牙体缺损或充填史者。
保持口腔卫生,减少细菌滋生环境。
五、拖延的代价:从牙齿到全身的连锁反应
根尖周炎放任不管,可能导致颌骨囊肿、间隙感染,甚至细菌入血引发心内膜炎或败血症。孕妇、糖尿病患者等群体风险更高。
牙齿的疼痛是无声的呼救,从浅龋到根尖周炎,每一步恶化都是可干预的窗口期。及时就医,别让“小问题”酿成“大危机”!
(周继章 南阳市口腔医院 牙体牙髓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