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骨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问题。由于骨质疏松、基础疾病多、恢复能力差等特点,高龄骨折患者面临巨大风险。医学界将髋部骨折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然而,现代医学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MDT)、快速康复理念(ERAS)和微创技术,正在打破"高龄即手术禁区"的传统观念,为老年患者创造新生机。
一、高龄骨折的特殊性与风险
高龄骨折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老年人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如跌倒就可能造成严重骨折,常见部位包括髋部(股骨颈、粗隆间)、脊柱和桡骨远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92岁秦奶奶就是在家意外摔倒导致股骨颈骨折,同时伴有肺部感染,情况危急。
保守治疗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四大致命并发症: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和压疮。
高龄患者手术面临多重挑战:
生理机能衰退:器官代偿能力差,对麻醉和手术耐受性降低
基础疾病复杂: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药物代谢变化:肝肾功能减退导致麻醉药物代谢缓慢,风险增加
术后恢复困难:康复能力弱,易出现谵妄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面对这些挑战,单靠骨科医生单打独斗已无法满足治疗需求,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应运而生,成为高龄骨折救治的成功关键。
二、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救治模式
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是现代医学应对复杂病例的重要模式,在高龄骨折救治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一模式整合了不同专业医生的智慧,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核心团队组成:
骨科医生:评估骨折类型和手术方案,擅长微创技术如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
麻醉科专家:设计个体化麻醉方案,常用腰硬联合麻醉或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减少药物对心肺影响
内科医生(心内、呼吸、内分泌等):优化基础疾病管理,提升手术耐受性
重症医学科:负责围手术期生命支持,处理突发状况
康复科:早期介入功能锻炼,预防废用综合征
营养科:改善术前营养状态,促进术后恢复
协作流程:
快速评估:患者入院后立即启动MDT机制,各专科同步评估
风险管控:针对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状态等进行全面筛查
方案制定:通过病例讨论确定手术时机、方式和围术期管理策略
窗口期把握:争取在24-48小时黄金期内完成手术,减少并发症
三、微创手术与快速康复技术的应用
高龄骨折治疗已进入微创时代。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特别适合老年患者。目前常用的微创术式包括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
麻醉技术的进步同样为高龄患者带来福音。腰硬联合麻醉(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结合)既能保证镇痛效果,又减少全身麻醉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可以精准定位,降低麻醉药用量。这些技术使许多既往被视为"麻醉禁区"的患者获得了手术机会。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在高龄骨折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核心在于:
术前优化:包括营养支持、贫血纠正、心肺功能训练
术中保温:维持正常体温,减少应激反应
疼痛管理: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
早期活动:术后24-48小时内开始康复训练
营养干预:尽早恢复经口进食,补充蛋白质
四、围手术期管理与风险控制
高龄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如同走钢丝,需要平衡手术紧迫性与安全性的矛盾。成功的关键在于预见风险、精准干预。
术前准备要点:
全面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血气分析等
疾病优化:控制血压、血糖,改善心功能,治疗肺部感染
血栓预防:评估VTE风险,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
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氮平衡
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焦虑,预防术后谵妄
术中风险管理:
生命监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气动态监测
体温维持:使用加温毯、输液加热器预防低体温
血液保护:控制性降压、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异体输血
微创原则: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
术后关键措施:
ICU过渡:高危患者术后转入ICU24-48小时
疼痛控制:多模式镇痛(神经阻滞+非甾体药物+弱阿片类)
并发症预防:早期呼吸训练、下肢按摩、定期翻身
康复计划:循序渐进进行床上活动、坐起、站立训练
出院规划:制定家庭康复方案,安排随访计划
五、预防与康复建议
预防始终胜于治疗。对于老年人骨折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
骨质疏松防治: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居家安全:消除绊倒风险,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保持照明充足
适度运动:太极拳、散步等增强平衡力和肌肉力量
定期体检:包括骨密度检测、视力检查和用药评估
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增加跌倒风险的药物,如镇静安眠药
骨折后康复要点:
早期活动:术后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床上活动,预防血栓
循序渐进: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从床上到坐起,再到站立行走
营养支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添加营养补充剂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克服恐惧,树立康复信心
长期随访: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情况
随着医学发展,高龄骨折的治疗策略已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去的"保守观望"到现在的"积极干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革新。多学科协作模式整合了各专科优势,为老年患者提供全方位护航。微创技术和快速康复理念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缩短了恢复时间。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远程会诊等技术发展,高龄骨折的救治将更加精准高效。但核心不变的是对老年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正如那支为夕阳红护航的多学科团队所展现的,通过医护人员的专业协作和人文关怀,即使高龄骨折患者也能重获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王海敏 台州市博爱医院 骨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