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重症到康复:多学科团队打造的“生命接力赛”

2025-05-13 14: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重症病人的救治,在医院里向来是块硬骨头。从病人刚送来时命悬一线,到最后能好利索了回家过日子,这中间就像一场跟死神抢时间的接力赛,而多学科团队一起上的MDT模式,正是这场比赛里最核心的一股劲儿。
重症来袭
张奶奶今年七十四,身子骨向来硬朗,谁知突然就不对劲儿了——肚子胀得厉害,上吐下泻止不住。送到医院时,人已经软得站不住,一点儿力气都没了。 医生检查后,情况糟透了:人整个垮了,血里有脓,白细胞升得特别高,烧到三十九度退不下来,尿也少得可怜,后来干脆没了。盆腔里长了个二十厘米的大瘤子,把肠子堵死了,查肿瘤的指标也不正常。肺里有炎症,肚子里也发炎了。医生说,她随时可能血液凝固出问题,多个器官也跟着衰竭,性命随时都可能保不住。这么重的病,情况太复杂,哪是一个科室的医生能单独处理的?
多学科团队紧急集结
张奶奶病情复杂,医院赶紧召集了多学科会诊,妇产科、急诊、重症等十几个科室的大夫立刻凑到了一块儿。急诊科周冰之主任团队先接手,做了血液净化,这法子就像给身体安了个筛子,好让肾功能能快点缓过来。重症科陆军主任团队和感染科茹清静主任团队搭伙,用了强效抗感染药,拼命压住脓毒血症这个病根儿。放射科樊树峰团队用增强CT和MRI三维重建,给老人做了细致扫描,精准定位了右侧卵巢的恶性肿瘤,连肿瘤蔓延到什么地方都查得明明白白。这些科室的人配合得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各自拿出看家本事,争分夺秒地抢救张奶奶。
治疗方案的艰难抉择与精心制定
张奶奶这情况总算见好,全靠各科医生一起搭把手。可她肺底子太差,还总发烧,医生们真犯了愁。开刀吧,风险太大,术中怕肺栓塞、大出血,术后感染、血栓也麻烦;不开刀,肿瘤拖下去,命也保不住。这就像在钢丝上挪步,每一步都提着心。前后三次叫各科专家碰头,照着快速康复的思路,给她量身定了套方案。麻醉科想了个新招,叫“肺功能保护性通气”,给她那娇弱的肺撑了把“保护伞”;肾内科杨杰主任带着人,寸步不离盯着肾功能,就怕肾脏出岔子;营养科于晓主任那边,专门配了肠外营养,保证她吃得够,就像给身体这个“战场”不断送弹药。大伙把能想到的细节都琢磨透了,科室这么一配合,手术风险能降点,她好起来的指望也多了几分。
手术成功
张奶奶要做手术,大夫们早早就把该准备的都备齐了。主刀的是妇产科医生,旁边还有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和麻醉科的大夫们搭把手。打开腹腔才发现,那肿瘤足有20厘米,摸起来半软半硬,表面糊着一层脓苔,跟腹壁、肠子、大网膜粘得死死的,连肠子都跟肝、脾粘到了一块儿。腹腔里积了1000毫升血,还藏着好几个脓包。这手术做着真费劲,好在几个科室的大夫手艺过硬,配合得也顺,总算把这颗“定时炸弹”完整取出来了。术后化验清楚了,是卵巢透明细胞癌加子宫内膜样腺癌。这两种癌都挺厉害,平时没啥明显感觉,还容易认错,并发症也多。这次手术能成,全靠好几个科室一起使劲,张奶奶也总算有了康复的盼头。
术后康复
张奶奶这病况真特殊,手术虽然结束了,康复路却难走得很。重症监护室和妇产科的医生护士们凑在一块儿商量,把中西医的法子都用上了,一步一步帮老人跨过难关。护理时,从帮着翻身、扶着坐起,到慢慢挪到床边挪几步,每一点进步都藏着大伙儿熬红的眼睛和磨破的手套。护士们还常拉着老人的手说宽心话,给她鼓劲,毕竟不光得养好身子,心里那股劲儿也得攒足了。三十多个日夜轮流守着,张奶奶总算把危险期熬过去了,脸色渐渐红润,身子骨一天比一天硬朗,眼看着就往好方向走了。

现在治病的法子越来越先进了,治重病的时候,单靠一个医生可不行,得好多不同科室的大夫一起上。从急诊室抢时间,到手术台上精准操作,再到重症病房盯着恢复,最后教着怎么康复,一步都不能错。这些大夫凑一块儿,就像搭了座桥,把人从鬼门关拉回健康路。就像张奶奶这样的病人,都是靠这样的团队,才能重新好起来。真盼着这样的看病方式能越来越普遍,让更多人有底气活下去,守着自家的好日子过下去。

(丁天龙 丰宁县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