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妇科视角下的月经调理:自然周期的和谐之道

2025-05-09 09: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月经,作为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被中医称为 “月信”,意为 “如月之盈亏、潮之有信”。中医妇科认为,月经的正常与否是女性气血盛衰、脏腑功能协调的直接体现。从《黄帝内经》提出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到现代中医对月经病的辨证施治,历代医家都强调月经调理需顺应自然周期,实现 “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本文将从中医妇科视角,解析月经的生理本质,探讨不同周期的调理之道。

一、月经的中医本质:气血与脏腑的协同之作
中医认为,月经的产生与 “肾 - 天癸 - 冲任 - 胞宫” 轴密切相关,是肾、肝、脾三脏协同作用的结果。

1. 肾为根本:肾藏精,主生殖。肾精所化的 “天癸”(类似现代医学的性激素)是月经来潮的原动力。肾气充盛,天癸才能按时而至,推动月经周期的正常运行。若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就会出现月经推迟、量少甚至闭经。

2. 肝主疏泄: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调节气血运行,又能疏导情绪。肝气条达,则血海充盈、经行通畅;若肝气郁结,会导致气滞血瘀,出现痛经、经量减少、经期延长等问题;肝火旺盛则可能引发经量过多、经期提前。

3. 脾为源泉: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滋养胞宫(子宫)。脾虚则气血不足,易致月经量少、色淡;脾虚生湿,湿浊下注胞宫,还可能引发经行泄泻、白带异常。

 此外,气血是否充盈、通畅是月经正常的关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调和则经量适中、周期规律;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痰湿阻滞则经血黏腻,这些都是月经不调的常见原因。

二、月经周期的四阶段调理:顺应节律,因时制宜
 中医将月经周期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理特点不同,调理方法也各有侧重,如同 “春耕、夏长、秋收、冬藏” 般顺应自然。

1. 行经期(第 1-5 天):活血调经,顺势而为

 此时血海由满而溢,气血运行以 “通” 为主。调理重点是促进经血顺利排出,避免瘀滞。

· 饮食:可喝红糖生姜水、玫瑰花茶,帮助活血通经;忌食生冷(如冰饮、西瓜)、酸涩食物(如李子、柿子),以防寒凝血瘀。

· 生活: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可做轻柔的腹部按摩(顺时针揉小腹,每次 5 分钟);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腹和脚部,避免受寒引发痛经。

· 不适应对:痛经者可艾灸关元穴(脐下 3 寸)、三阴交穴(内踝上 3 寸),每次 15 分钟,温通气血;经量过多者可按压隐白穴(足大趾内侧)止血。

2.经后期(第 6-12 天):滋阴养血,培补肝肾

经血排出后,血海空虚,此时应以 “补” 为主,重点滋养肝肾之阴,为卵泡发育储备能量。

· 食疗:多吃滋阴养血的食物,如黑芝麻、枸杞、山药、乌鸡汤、银耳百合粥等。可制作 “归杞乌鸡汤”(当归 10 克、枸杞 15 克、乌鸡半只),每周 1-2 次,补而不燥。

· 中药调理:阴虚者(表现为口干、手足心热)可服用六味地黄丸;血虚者(经后头晕、乏力)可选用阿胶、复方阿胶浆,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情绪调节:此阶段肝气易虚,需避免熬夜,可通过冥想、听音乐放松身心,防止阴虚火旺。

3.经间期(第 13-16 天):温阳通络,促进排卵

此时为 “排卵期”,肾中阳气逐渐旺盛,气血汇聚冲任,准备排卵。调理需兼顾 “温阳” 与 “通络”。

· 饮食:可适当增加温补食物,如羊肉、韭菜、核桃,促进阳气生发;同时吃些山楂、黑豆,帮助疏通气血。

· 运动:适度运动(如快走、八段锦的 “调理脾胃须单举”)能促进气血运行,利于排卵。

· 穴位按摩:按揉命门穴(后腰正中,第二腰椎棘突下)、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各 3 分钟,温肾疏肝,助力排卵。

4.经前期(第 17-28 天):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此时阳气渐盛,气血充盈,若调理不当易出现乳房胀痛、烦躁、水肿等 “经前期综合征”。重点是疏肝理气、健脾利湿。

· 饮食:少吃甜腻、辛辣食物(防生痰湿、肝火),多吃陈皮、白萝卜、薏米等理气祛湿的食物。可用陈皮 10 克泡水喝,缓解乳房胀痛。

· 情绪管理:肝气郁结是经前期不适的主因,可通过散步、与朋友交流疏解压力;按摩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每次 5 分钟,宽胸理气。

· 痰湿体质者(经前水肿、白带多):可服用茯苓饼、炒白扁豆粥,健脾祛湿,减轻不适。

三、常见月经问题的辨证调理:对 “症” 下药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强调 “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选择合适的方法。

1. 月经推迟、量少(血虚 / 肾虚)

· 表现:经期延后 7 天以上,经量少、色淡,伴有头晕乏力、腰膝酸软。

· 调理:以补血益肾为主。食疗用当归红枣粥(当归 5 克、红枣 10 枚、粳米 50 克);中药可选用八珍丸(补气养血)、肾气丸(补肾调经)。

2.月经提前、量多(血热 / 气虚)

· 表现:经期提前 7 天以上,经量多、色鲜红或淡红,血热者伴口干、心烦,气虚者伴乏力、气短。

· 调理:血热者需清热凉血,可喝藕汁、梨汁,服用知柏地黄丸;气虚者应补气摄血,用黄芪 15 克、党参 10 克泡水喝,或服用归脾丸。

3.痛经(气滞血瘀 / 寒湿凝滞)

· 表现:经期腹痛,气滞血瘀者痛如针刺、经有血块;寒湿凝滞者遇冷加重、得温缓解。

· 调理:气滞血瘀者用益母草煮鸡蛋(益母草 15 克、鸡蛋 1 个),活血化瘀;寒湿凝滞者艾灸关元穴、喝生姜艾叶茶,温经散寒。

4.经期延长、淋漓不尽(脾虚 / 血瘀)

· 表现:经期超过 7 天,甚至淋漓半月,脾虚者经色淡、质稀;血瘀者经色暗、有血块。

· 调理:脾虚者健脾止血,吃山药莲子粥,服用归脾丸;血瘀者活血止血,用三七粉 3 克冲服(经期后 3 天开始),或服用益母草颗粒。

四、日常养生:月经调理的 “长效机制”
月经调理非一日之功,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习惯,为气血调和打下基础。

1. 起居有常:熬夜最伤肾精和气血,需保证每晚 11 点前入睡,尤其是经后期和经间期,利于阴血滋养。

2.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如瑜伽、八段锦),促进气血运行,但经期避免剧烈运动。

3. 避寒保暖:经期、经前期避免受寒(如淋雨、穿露脐装),以防寒凝血瘀;夏天少吹空调,腰腹可贴暖宝宝保暖。

4. 情绪稳定:长期焦虑、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直接影响月经。每天留 10 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妇科将月经视为女性健康的 “晴雨表”,其调理之道并非简单的 “补血” 或 “止痛”,而是顺应自然周期,通过调和气血、平衡脏腑,让月经如 “潮汐” 般规律有序。无论是日常保养还是应对月经问题,都需牢记 “三分治,七分养”—— 遵循自然节律,结合饮食、情绪、运动的综合调理,才能实现月经的和谐之道,为女性健康奠定坚实基础。若月经问题持续超过 3 个月,建议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切勿盲目用药。

(刘一帆 尉氏县人民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