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脑病科的“治未病”秘籍,四季养脑法

2025-05-19 15: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强调在疾病未发或未加重时进行干预,尤以脑病防治为重。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主宰生命活动,四季气候变化与脑部健康息息相关。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四季养脑法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穴位保健等多维度入手,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脑神,防病于先。

一、春季养脑:疏肝升阳,激发脑活力

春季阳气生发,肝主疏泄,与脑的调达密切相关。若肝气郁结,易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饮食调养: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芹菜、菠菜、玫瑰花茶,助肝气疏泄;核桃、枸杞滋养脑髓。避免过食酸涩收敛之物。 

起居运动:夜卧早起,晨起散步或练习八段锦,舒展筋骨。可“鸣天鼓”(双手捂耳弹击风府穴)或梳头百遍,刺激头部经络,升提清阳之气。 

情志调节:保持心境平和,避免郁怒伤肝。可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疏肝解郁。 

二、夏季养脑:清心降火,安神定志

暑热易扰心神,导致烦躁、健忘,甚至诱发脑血管痉挛。 

饮食调养:多食莲子、百合、绿豆清热安神;苦瓜、荷叶解暑。避免辛辣油腻,以防痰热上蒙清窍。 

防暑护阳:午间避暑,适度午休。可按摩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和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宁心安神。 

运动建议:选择太极拳、瑜伽等柔和运动,避免大汗耗气。傍晚可散步纳凉,调节身心。 

三、秋季养脑:润燥滋阴,充养脑髓

秋燥易伤肺阴,肺主气,与脑的气血供应相关。 

饮食调养:多食银耳、山药、黑芝麻滋阴润燥;桂圆、红枣补益气血。推荐黑芝麻核桃糊,填精益髓。 

起居调摄:早卧早起,避免熬夜伤阴。每日按摩三阴交(内踝上3寸)和百会穴(头顶正中),引气血上荣于脑。 

情志养生:秋季易生悲忧,可通过登高望远、书法静心等方式舒缓情绪。 

四、冬季养脑:补肾藏精,固本培元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冬季闭藏正是补肾健脑的关键期。 

饮食调养:宜温补,如羊肉、芡实、栗子;中药可酌选金匮肾气丸(需遵医嘱)。晨起服黑豆粥,晚饮枸杞红枣茶。 

防寒保暖:尤其注意头部、颈部保暖,避免寒邪侵袭诱发脑血管病。睡前热水泡脚,引火归元。 

运动与静养:冬季宜静中求动,可练习五禽戏或室内瑜伽。每日揉按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助肾气归根。 

五、四季通用养脑法

穴位保健:常按风池穴(颈后枕骨下凹陷处)、太阳穴、百会穴,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作息规律:子时(23:00-1:00)前入睡,养护胆经;丑时(1:00-3:00)熟睡养肝血,避免脑供血不足。 

情志平衡:避免过喜过怒,保持“恬淡虚无”,使脑神得安。 

以动养脑:坚持书法、太极等协调性活动,刺激大脑皮层,延缓脑功能衰退。 

结语

四季养脑法的核心在于“顺应天时,调和阴阳”。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的动态调整,结合穴位按摩与情志调摄,既可预防脑梗、眩晕等疾病,又能提升记忆力、睡眠质量,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养脑即是养生之要,贵在持之以恒。

(郭子华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内三科(脑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