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肌肉看似不起眼,却像一群默默工作的 “小工人”,负责着说话、吞咽、表情管理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当这些 “小工人” 偷懒或 “罢工” 时,麻烦就来了 —— 说话时漏风、咬字不清,吃饭时吞咽无力、容易呛到,甚至连笑起来都觉得费劲。其实,这些问题很多时候都能通过科学的面部肌肉训练来改善。下面就来聊聊面部肌肉的那些事,以及如何通过训练让它们重新 “振作起来”。
一、面部肌肉:隐藏的 “功能多面手”
面部肌肉是一个庞大的 “家族”,分布在额头、眼睛、鼻子、嘴巴、下巴等各个部位,每一块肌肉都有自己的 “岗位职责”,而且它们之间配合默契,共同完成复杂的动作。
1. 嘴巴周围的肌肉:说话和吞咽的 “主力军” 嘴唇周围的口轮匝肌就像一个灵活的 “橡皮筋”,能控制嘴唇的闭合和张开,说话时通过不同的收缩和放松,发出各种音节;吃饭时则能帮助包裹食物,防止食物从嘴角漏出。脸颊上的咬肌和颞肌则像一对 “大力士”,负责咀嚼食物,把大块食物磨碎,方便后续吞咽。而位于下巴和颈部的颏舌肌等肌肉,则能协助舌头活动,在吞咽时把食物推向喉咙深处。
2. 面部其他肌肉:表情与辅助的 “配角” 额头的额肌能让我们皱起眉头、抬起眉毛,表达惊讶或思考;眼周的眼轮匝肌能控制眼睛的闭合,保护眼球,还能让我们做出眨眼、眯眼等动作。虽然这些肌肉不直接参与说话和吞咽,但它们的状态也会影响面部整体的协调功能,比如紧张的面部肌肉可能会间接影响嘴巴周围肌肉的活动。
这些面部肌肉由面神经等神经控制,就像有一条 “指挥线” 连接着大脑和肌肉。当神经信号传递顺畅,肌肉力量充足、弹性良好时,说话清晰、吞咽顺利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可一旦神经信号 “断联”,或者肌肉本身变得无力、僵硬,说话漏风、吞咽无力等问题就会找上门来。
二、肌肉 “偷懒” 的信号:这些表现要留意
面部肌肉 “偷懒” 或功能下降时,会发出一些明显的信号,提醒我们该关注它们了。及时发现这些信号,才能尽早采取措施。
1. 说话时的异常 最常见的就是说话漏风,尤其是发 “b”“p”“m” 等需要嘴唇闭合的音时,总感觉气从嘴角跑出来,别人听着模糊不清。还有的人会出现咬字不清,舌头转动不灵活,说长句子时费劲,甚至语速变慢、音量变小,这些都可能是嘴巴周围肌肉力量不足或协调性差的表现。
2. 吞咽时的麻烦 吞咽食物时,感觉食物在嘴里 “打转”,难以顺利咽下,需要多次用力才能把食物送下去。吃流质食物(如汤、水)时更容易呛到,吃固体食物时则需要反复咀嚼,不然就会觉得吞咽困难。有时还会出现食物残留,吃完后总感觉嘴里有东西没咽干净,这些都可能与面部及咽喉部肌肉力量减弱、配合不佳有关。
3. 表情上的变化 面部表情变得僵硬,笑容不自然,嘴角无法上扬到正常幅度,或者两侧面部不对称,一边嘴角高、一边嘴角低。鼓腮帮子时,会有气体从嘴角漏出来,无法长时间保持鼓腮状态,这些也可能是面部肌肉功能下降的信号。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以为是 “小毛病” 而忽视。它们不仅会影响日常交流和进食,长期下去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心理压力增大等问题。这时候,给面部肌肉安排 “训练计划” 就很有必要了。
三、面部肌肉训练:从 “基础款” 练起
面部肌肉训练就像给肌肉 “做健身”,需要从基础动作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增强肌肉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性。康复治疗部的技师们总结了一套简单易行的 “基础款” 训练方法,在家就能练。
1. 嘴唇训练:强化 “闭合能力” 嘴唇的闭合能力对说话和防止食物漏出至关重要。可以试试 “抿嘴” 动作:用力将上下嘴唇抿紧,保持 5 秒钟后放松,重复 10 - 15 次。还可以做 “嘴角运动”:将嘴角用力向两侧拉伸,像微笑一样,但不要露出牙齿,保持 5 秒后放松,再用力向上提拉嘴角,保持 5 秒,重复 10 次。另外,“吹口哨” 也是个好方法,试着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或者对着镜子吹纸条,让纸条保持飘动状态,能有效锻炼嘴唇肌肉的控制力。
2. 舌头训练:提升 “灵活度” 舌头是说话和吞咽的 “关键助手”,灵活的舌头能让发音更清晰,吞咽更顺畅。可以做 “舌头伸展”:将舌头尽力向前伸,伸出嘴巴外,保持 3 秒后收回,再向上伸,尽量舔到鼻尖,然后向下伸,舔到下巴,每个方向重复 10 次。“舌头转圈” 也很有效:嘴巴微张,舌头贴着牙齿外侧,顺时针转 5 圈,再逆时针转 5 圈,动作要缓慢、到位。还可以 “顶脸颊”:用舌头用力顶住左脸颊,保持 3 秒后换右脸颊,左右各重复 10 次,能增强舌头的力量。
3. 咀嚼肌训练:增强 “咬合力” 咀嚼肌力量不足会影响食物的研磨,增加吞咽负担。可以通过 “空咀嚼” 来训练:嘴巴闭合,像吃食物一样做咀嚼动作,速度由慢到快,每次持续 1 - 2 分钟,每天练习 3 - 4 次。也可以用咬肌训练器(如专业的咬胶),轻轻咬住训练器,用力咬紧后保持 5 秒,再放松,重复 10 - 15 次,注意力度要适中,不要过度用力以免损伤牙齿。
4. 鼓腮与吸吮训练:协调 “面部肌群” 鼓腮能锻炼脸颊肌肉和嘴唇的闭合能力:用嘴巴吸足一口气,将两腮鼓起,保持 10 秒钟,然后缓慢呼气,重复 10 次。如果鼓腮时漏气,可以用手轻轻按住嘴角辅助,等力量增强后再放开。“吸吮动作” 也很有效:像吸饮料一样,用嘴唇和舌头配合做吸吮动作,想象嘴里有一根吸管,用力吸 5 秒后放松,重复 10 次,能增强口腔内的肌肉协调能力。
四、“进阶款” 训练:提升肌肉 “协同作战” 能力
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一些 “进阶款” 训练,重点提升面部肌肉之间的 “协同作战” 能力,让它们在说话和吞咽时配合更默契。
1. 发音配合训练:让肌肉 “跟着声音动” 把肌肉训练和发音结合起来,能让肌肉更好地适应说话时的需求。比如发 “啊” 音:张大嘴巴,尽量让口腔打开到最大程度,发出 “啊 ——” 的长音,持续 5 - 10 秒,重复 10 次,这个动作能锻炼咽喉部及嘴巴周围的肌肉。发 “坡”“波”“摸” 等音时,刻意用力闭合嘴唇,感受嘴唇肌肉的收缩,每个音重复 20 次,能强化嘴唇的爆发力,改善说话漏风。还可以朗读绕口令,从简单的开始,比如 “四是四,十是十”,慢慢加快速度,让面部肌肉在快速发音中提高协调性。
2. 吞咽模拟训练:让肌肉 “记住” 吞咽流程 模拟吞咽动作能增强面部、咽喉部肌肉的配合,改善吞咽无力。可以做 “空吞咽”:嘴巴里没有食物时,做完整的吞咽动作,感受舌头把 “虚拟食物” 推向喉咙,喉咙肌肉收缩将食物咽下的过程,每次做 10 - 15 次。还可以配合低头动作做吞咽:低头时,让下巴尽量靠近胸口,然后做吞咽动作,这个姿势能帮助肌肉更好地发力,每次 5 - 10 次。另外,“冰刺激吞咽” 也很有效:用冰棉签轻轻刺激喉咙前部和舌头根部,然后做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唤醒肌肉的敏感度,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
3. 面部表情综合训练:调动 “全脸肌肉” 面部表情需要多组肌肉协同工作,综合训练能让面部肌肉更协调。可以对着镜子做 “鬼脸”:皱起额头,同时瞪大双眼,然后鼓起两腮,再用力咧嘴微笑,每个表情保持 3 秒,连续做 5 - 10 次,让不同部位的肌肉交替工作。还可以模仿不同的表情,比如惊讶、生气、难过等,尽量做到表情夸张,感受面部肌肉的拉伸和收缩,每天练习 2 - 3 分钟,能增强肌肉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五、训练小贴士:让效果 “事半功倍”
面部肌肉训练虽然简单,但要想达到理想效果,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掌握正确的方法,避免走弯路。
1. 循序渐进,不要 “急于求成” 面部肌肉力量的恢复需要时间,不能一开始就做难度大、强度高的训练,否则可能导致肌肉疲劳或损伤。应该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比如每天先练 5 - 10 分钟,等肌肉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次数,让肌肉在 “轻松” 的状态下慢慢变强。
2. 坚持训练,保持 “连贯性” 面部肌肉训练和健身一样,贵在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难看到效果。最好制定一个训练计划,比如每天固定早晚各练一次,每次 15 - 20 分钟,养成习惯。即使感觉有效果了,也可以适当减少训练量,但不要完全停止,以免肌肉 “反弹” 回到原来的状态。
3. 注意姿势,确保 “动作标准” 训练时的姿势和动作是否标准,直接影响训练效果。比如做嘴唇训练时,要确保上下嘴唇真正用力闭合,而不是靠牙齿帮忙;做舌头训练时,要尽量让舌头伸展到最大幅度。可以对着镜子练习,观察自己的动作是否到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可以咨询康复治疗部的技师,让他们指导正确的动作要领。
4. 结合日常,“见缝插针” 练 除了专门的训练时间,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 “见缝插针” 地练习。比如看电视时做几次抿嘴动作,聊天时刻意注意发音的清晰度,吃饭时细嚼慢咽,感受面部肌肉的活动。把训练融入生活,不仅能增加训练次数,还能让肌肉在实际场景中得到锻炼,更快适应日常需求。
5. 及时调整,关注 “身体反馈” 训练过程中,要留意身体的感受。如果出现轻微的肌肉酸胀,这是正常的,说明肌肉在 “发力”;但如果出现疼痛、头晕或不适,就要立即停止训练,可能是动作不当或强度过大导致的。这时候可以休息一下,调整训练方法和强度,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避免受伤。
面部肌肉虽然纤细,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说话漏风、吞咽无力并非无法改善,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让面部肌肉重新变得有力、灵活,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康复治疗部的技师们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帮助大家一步步找回清晰的发音和顺畅的吞咽。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让面部肌肉重新 “焕发生机”,让生活更轻松、自在。
(刘焕 郑州市中心医院 康复治疗部1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