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吞咽时总呛到?原来喉咙里藏着 “开关” 密码

2023-07-10 15: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吃饭、喝水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对有些人来说,却成了一件需要小心翼翼的事 —— 稍微不注意,就会呛得满脸通红,甚至咳嗽不止。这背后,其实是喉咙里的 “开关” 出了小状况。这些 “开关” 默契配合,才能让食物和水顺利进入食道,而不是误入气管。今天就来揭开喉咙里 “开关” 的神秘面纱,看看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总呛到该怎么办。

一、喉咙里的 “开关家族”:各司其职护安全
喉咙就像一个繁忙的 “交通枢纽”,既有通往胃部的食道,也有通往肺部的气管。为了避免食物、水等 “不速之客” 闯入气管,这里住着一群尽职尽责的 “开关”,它们分工明确,在吞咽的瞬间协同工作。

1. 会厌:最显眼的 “翻盖开关” 会厌是一块像树叶一样的软骨,平时处于打开状态,让空气自由进出气管,保证呼吸顺畅。当开始吞咽时,会厌就像一个灵活的翻盖,迅速向下盖住气管入口,把气管 “锁” 起来,防止食物和水进入。等吞咽动作完成,它又会及时打开,让呼吸恢复正常。这个 “翻盖” 的速度和精准度,直接关系到吞咽的安全。

2. 声带:隐藏的 “闭合开关” 声带不仅能发出声音,在吞咽时也扮演着重要的 “开关” 角色。吞咽瞬间,声带会紧紧闭合,进一步阻挡食物和水进入气管,就像给气管加了一道双重保险。如果声带闭合不够紧密,就可能出现 “漏气”,让液体或食物的碎屑趁机溜进气管,引起呛咳。

3. 食道入口括约肌:最后的 “闸门开关” 食道入口处有一圈肌肉,就像一道可以收缩和放松的 “闸门”。平时这道 “闸门” 处于关闭状态,防止胃里的东西反流回喉咙;吞咽时,它会及时打开,让食物顺利进入食道,之后又迅速关闭,守住食道的入口。如果这道 “闸门” 反应迟钝或关闭不严,也可能影响吞咽的顺畅性。

这些 “开关” 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按照精确的时间顺序启动和关闭,整个过程快到让人几乎察觉不到。但只要其中任何一个 “开关” 出了问题,比如反应变慢、力度不够或配合失调,就可能导致吞咽时呛到。

二、“开关” 失灵的常见原因:哪些情况会让它们 “罢工”
喉咙里的 “开关” 虽然灵敏,但也很 “娇气”,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它们的正常工作,导致吞咽时频繁呛到。

1. 神经 “信号差” 吞咽动作需要大脑、脑干以及周围神经的精密调控,就像有一条通畅的 “信号线路” 在指挥各个 “开关”。如果这条 “线路” 出了问题,比如中风、脑外伤、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影响了神经信号的传递,“开关” 就会接收不到准确的指令,出现反应延迟或动作错乱。比如会厌可能来不及盖住气管,声带闭合不及时,呛咳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2. 肌肉 “力气弱” 控制 “开关” 的肌肉如果变弱,也会导致 “开关” 失灵。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会自然衰退,力量和灵活性下降,这也是很多老年人容易呛到的原因之一。另外,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神经系统疾病等,也会让喉咙周围的肌肉变得无力,无法完成快速、有力的闭合动作,“开关” 的防护能力自然就打了折扣。

3. “开关” 有损伤 喉咙部位的外伤、手术、感染等,可能直接损伤 “开关” 本身或周围组织。比如喉部手术可能影响会厌的活动,咽喉部的炎症可能导致声带水肿,让它们无法正常工作。这种情况下,“开关” 的结构或功能受到破坏,吞咽时就容易出现失误。

4. 吞咽习惯不好 有时候,“开关” 本身没问题,但不良的吞咽习惯会打乱它们的工作节奏。比如吃饭速度太快,食物还没充分咀嚼就往下咽,会让 “开关” 来不及做出反应;或者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大笑,注意力分散,大脑无法集中指挥 “开关” 协同工作,都可能导致呛咳。

三、给 “开关” 做 “体检”:如何发现问题所在
如果经常在吞咽时呛到,就需要给喉咙里的 “开关” 做个 “体检”,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针对性地解决。康复治疗部的技师们有很多方法可以评估 “开关” 的工作状态。

1. 吞咽功能筛查 这是最基础的检查方法,通常会让被检查者尝试吞咽不同稠度的食物,比如水、稠粥、软饭等,观察其吞咽过程中的表现,比如是否有呛咳、吞咽时是否有声音变化、吞咽后是否有食物残留感等。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初步判断吞咽功能是否存在问题。

2. 洼田饮水试验 这是一种常用的筛查方法,让被检查者喝下一定量的水(通常是 30 毫升),观察其饮水过程和反应。根据是否出现呛咳、饮水时间等,将吞咽功能分为不同等级,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误吸风险。如果喝水时频繁呛咳,说明 “开关” 的防护功能可能已经受损。

3. 影像学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情况,可能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比如吞咽造影检查。检查时,被检查者会吞下含有造影剂的食物,医生通过 X 线动态观察食物在口腔、喉咙、食道的运动过程,清晰地看到 “开关” 的活动情况,比如会厌是否能及时盖住气管、食物是否误入气管、食道入口是否通畅等,从而准确找出 “开关” 失灵的具体环节。

4. 内镜检查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喉咙内部的情况。将一根细长的内镜从鼻腔伸入喉咙,在吞咽过程中,实时观察会厌、声带等 “开关” 的活动状态,以及是否有食物残留、黏膜损伤等问题。这种检查能更直观地了解 “开关” 的工作细节。

通过这些检查,康复治疗部的技师们就能像 “侦探” 一样,找出喉咙里 “开关” 的问题所在,为后续的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四、给 “开关” 做 “康复训练”:这些方法能帮它们 “复位”
一旦确定喉咙里的 “开关” 出了问题,就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帮助它们恢复正常功能,减少呛咳的发生。这些训练就像给 “开关” 做 “健身操”,增强它们的灵活性、力量和协调性。

1. 口腔运动训练:激活 “开关” 的 “预备役” 口腔是吞咽的起点,口腔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会影响后续 “开关” 的工作。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训练,比如鼓腮帮子,让两颊充满空气,保持几秒钟后吐出,重复多次,增强面颊肌肉力量;或者做舌头运动,伸舌头、卷舌头、用舌头舔上下嘴唇和牙齿外侧,提高舌头的灵活性,帮助食物更好地被运送至喉咙。

2. 空吞咽训练:锻炼 “开关” 的 “反应力” 空吞咽就是不进食的情况下做吞咽动作,可以配合点头、低头等动作,增强吞咽时肌肉的收缩力量,提高 “开关” 的反应速度。比如低头时做吞咽,能帮助会厌更好地盖住气管;也可以在每次吞咽后再做一次空吞咽,清除可能残留的食物,减少误吸风险。

3. 冰刺激训练:唤醒 “开关” 的 “敏感度” 用冰棉签轻轻刺激喉咙里的敏感部位,比如会厌谷、咽喉壁等,通过寒冷刺激,唤醒 “开关” 的感觉神经,提高它们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这种训练就像给 “开关” 泼了一盆冷水,让它们从 “昏昏欲睡” 的状态中清醒过来,更及时地做出反应。

4. 声门上吞咽训练:给 “开关” 加 “双重保险” 这种训练的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在屏住呼吸的同时做吞咽动作,吞咽后再用力咳嗽一下。这个过程能让声带闭合得更紧密,同时利用咳嗽排出可能进入气管的少量食物,给 “开关” 增加一道额外的防护。适合那些声带闭合功能稍弱的人。

5. 改变进食方式:给 “开关”“减负” 除了直接训练 “开关”,调整进食方式也能帮助 “开关” 更轻松地工作。比如将食物煮得更软烂,或者把液体食物调稠(可以添加专门的增稠剂),让食物更容易被控制和运送,减少 “开关” 的工作压力;进食时采取坐位或半坐位,头部稍前倾,这个姿势能让 “开关” 处于更有利的工作位置,便于会厌盖住气管;另外,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每口食物量不要太多,吞咽后多做几次空吞咽,确保喉咙里没有食物残留。

五、日常护 “关” 小窍门:让 “开关” 保持良好状态
除了专业的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也能保护喉咙里的 “开关”,让它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呛到的可能。

1. 吃饭时 “专心致志” 吃饭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玩手机或大声说话。因为这些行为会分散大脑的注意力,影响对 “开关” 的指挥,导致 “开关” 反应迟钝。就像开车时不能分心一样,吞咽时也需要大脑 “全神贯注”。

2. 保持口腔卫生 口腔里的细菌过多可能会引起咽喉部感染,影响 “开关” 的正常功能。因此,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保持口腔清洁。对于吞咽困难的人,饭后可以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清除口腔和喉咙里的食物残留,减少感染风险。

3. 避免刺激性食物 过烫、过辣、过酸、过冷的食物会刺激喉咙里的黏膜和 “开关”,导致它们出现水肿、敏感等问题,影响正常工作。平时尽量选择温度适宜、温和无刺激的食物,保护 “开关” 的 “工作环境”。

4. 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喉咙和气管的黏膜,降低 “开关” 的敏感度和功能;酒精会麻痹神经,影响大脑对 “开关” 的控制。因此,戒烟限酒不仅能保护肺部和肝脏,对喉咙里的 “开关” 也是一种保护。

5.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很多基础疾病会影响喉咙里 “开关” 的功能,比如中风、帕金森病、糖尿病等。要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对神经和肌肉的损伤,从根源上保护 “开关” 的正常工作。

喉咙里的 “开关” 虽然渺小,却肩负着保护呼吸和吞咽安全的重要使命。如果总在吞咽时呛到,不要忽视,也不要害怕,这可能是 “开关” 在发出 “需要维护” 的信号。通过专业的检查和康复训练,再加上日常的细心呵护,大部分 “开关” 都能恢复正常功能,让吃饭、喝水重新变得轻松自在。康复治疗部的技师们也会像 “维修师” 一样,帮助这些 “开关” 找回最佳状态,守护每一次安全的吞咽。

(刘焕 郑州市中心医院 康复治疗部1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