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喉咙里的“痰”,其实是支气管在“发求救信号”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清嗓子,“咳咳咳”半天,才能咳出一口黏糊糊的痰;说话说着说着就得停下来,喉咙里像堵了块棉花,不咳出来憋得慌;晚上躺下来更难受,痰在喉咙里“呼噜呼噜”响,翻个身都想咳嗽——这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最熟悉的日常。
作为呼吸科医生,每天都能听到患者抱怨:“这痰怎么总也咳不完?”其实这些痰不是“凭空出现”的,支气管黏膜长期发炎,会分泌大量黏液,这些黏液混着灰尘、细菌、坏死细胞,就变成了痰。痰堵在支气管里,不仅让人难受,还会影响呼吸,甚至引发感染。
慢性支气管炎的“痰”有自己的“脾气”:有的像清水一样稀,有的像胶水一样黏,还有的像脓一样黄稠。想把痰排干净,得先摸透它的“性格”,再用对方法。
二、别硬咳!错误的咳痰方式,越咳越伤气管
很多人觉得“痰咳不出来,就使劲咳”,结果咳得嗓子疼、胸口疼,痰还是没出来。其实硬咳是最笨的方法,不仅白费力气,还会损伤支气管黏膜,让炎症更严重。
错误的咳痰方式还有这些:
1. 咳到脸红脖子粗,用尽全力“猛咳”——这样只会让胸腔压力骤增,可能引发气胸(尤其是老年人);
2. 痰在喉咙口却懒得咳,使劲往下咽——痰里的细菌会被咽到胃里,可能引发胃炎,还会让支气管里的痰越积越多;
3. 咳嗽时弯腰驼背,身体缩成一团——这样会压缩胸腔空间,痰更难排出来。
正确的咳痰应该是“巧劲”,不是“蛮力”。就像用吸管喝饮料,轻轻一吸就出来,不用使劲嘬——咳痰也一样,掌握技巧,轻松就能把痰咳出来。
三、排痰“三板斧”:水、拍、咳,简单有效
对付慢性支气管炎的痰,不用依赖太多药物,做好这三件事,就能让痰变稀、易咳出。
第一板斧:多喝水,让痰“变稀好流动”
痰之所以难咳,很多时候是因为太稠,像“浆糊”一样粘在支气管壁上。多喝水能让痰变稀,就像“给浆糊加点水,变成米汤”,更容易被咳出来。
1. 喝多少:每天喝1500-2000毫升(大概7-8杯),别一次灌太多,每次喝100-150毫升,小口慢咽;
2. 喝什么:温水最好,别喝太烫的(会刺激支气管)、太冰的(可能引发咳嗽);也可以喝淡茶水、梨汤、蜂蜜水(糖尿病患者别喝蜂蜜水),这些液体和温水效果差不多,能让喝水不那么枯燥;
3. 什么时候喝:早上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润滑支气管),饭前半小时喝(别影响吃饭),晚上睡前喝一杯(避免夜间痰太稠)。
第二板斧:拍背,帮痰“从深处挪到门口”
痰如果在支气管深处,光靠咳嗽很难出来,这时候拍背能帮大忙。正确的拍背能产生震动,像“给支气管做按摩”,把深处的痰一点点“推”到喉咙口,再轻轻一咳就出来了。
拍背的正确方法:
1. 姿势:让患者坐直或侧卧,拍背的人站在患者侧面;
2. 手法:手指并拢、微屈,掌心成空心状(像握个鸡蛋),这样拍起来有弹性,不会疼;
3. 部位:从下往上、从外向内拍(背部两侧,避开脊柱和肾区),每次拍3-5分钟,每天拍3-4次;
4. 力度:以患者不疼、能接受为宜,太轻没效果,太重会疼。
拍背时最好在饭后1小时或饭前半小时,别刚吃完就拍,可能会引起呕吐。有个患者家属给老人拍背,一开始用实心掌使劲拍,老人疼得直皱眉,后来改成空心掌,老人说“舒服多了,拍完确实想咳嗽”。
第三板斧:有效咳嗽,用“巧劲”把痰咳出来
拍完背、痰到了喉咙附近,就该“咳嗽”出场了。有效咳嗽的步骤:
1.先深吸一口气(尽量吸到肺底),像“给气球打气”一样让肺部充满空气;
2.屏住呼吸3-5秒,让空气在肺里“停留一下”,把痰“推”到喉咙口;
3.然后张开嘴,用力呼气,同时发出“哈——”的声音,顺势把痰咳出来(可以连续咳2-3声);
4.咳完后,再慢慢吸气,休息一下,重复几次。
注意:咳嗽时身体要坐直或站直,肩膀放松,不要弯腰驼背。这样胸腔能充分扩张,咳嗽有力,痰更容易出来。
四、对付“顽固痰”:这些小技巧能“精准打击”
如果痰特别稠、特别多(比如黄脓痰),光靠“三板斧”可能不够,试试这些针对性的方法。
1. 雾化吸入:让药物直接“冲散”浓痰
雾化吸入是把化痰药(比如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变成细小的雾滴,通过呼吸进入支气管,直接稀释痰液。就像“给支气管里的浓痰喷点水”,让它变稀、容易咳出。
l 什么时候做:痰特别稠、咳不出来时,每天做2-3次,每次10-15分钟;
l 注意事项:雾化后要洗脸、漱口(避免药物残留刺激皮肤和口腔),然后按“有效咳嗽”的方法咳痰,效果更好;
l 在家就能做:可以买个家用雾化器(几百块钱),医生开好处方后,自己在家就能做,方便又管用。
2. 体位引流:利用重力“让痰自己流出来”
根据支气管的走向,通过改变身体姿势,让痰顺着重力方向流到喉咙口。比如:
l 想排出肺下叶的痰:可以趴在床上,臀部垫高(用枕头垫在腹部下面),头稍微低一点,保持这个姿势5-10分钟,同时轻轻咳嗽;
l 想排出肺上叶的痰:可以坐在椅子上,身体稍微前倾,双手放在膝盖上,然后咳嗽。
体位引流最好在早上起床后、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做,每次10-15分钟。做完后要漱口,避免痰里的细菌残留。
3. 食疗辅助:这些食物能“帮着化痰”
虽然食疗不能代替药物,但能作为辅助,帮助稀释痰液:
l 梨:生吃或煮梨水(加少量冰糖),有润肺化痰的作用(注意:冰糖别太多,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l 银耳:煮银耳汤喝,银耳中的黏液能帮助稀释痰液;
l 萝卜:生吃或煮萝卜水,萝卜中的成分能促进支气管黏膜分泌,让痰更容易咳出。
但要注意:别吃太甜、太咸、太油腻的食物(比如糖果、咸菜、油炸食品),这些会让痰变稠、增多,加重咳嗽。
五、这些情况必须去医院,别硬扛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说明可能有感染或病情加重,必须及时就医:
1. 痰的颜色从白色变成黄色、绿色或带血丝;
2. 咳嗽加重,影响睡眠和吃饭,甚至出现呼吸困难;
3. 伴有发烧(体温超过38℃);
4. 出现下肢水肿、心慌、气短(可能并发肺心病)。
六、预防痰太多:比“排痰”更重要的是“少生痰”
减少痰的产生,比费劲排痰更重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做好这些,能让痰越来越少:
戒烟: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罪魁祸首”,烟雾会刺激支气管黏膜,让痰越来越多,戒烟后痰会明显减少;
避开刺激物:别接触烟雾、粉尘、油烟、冷空气(天冷出门戴口罩),这些都会刺激支气管,加重炎症和咳痰;
增强免疫力:适当锻炼(比如散步、太极拳)、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蛋白质)、保证睡眠,免疫力强了,支气管炎症减轻,痰自然就少了。
总结:慢性支气管炎排痰,靠技巧不靠蛮力
喉咙里总有痰,别烦躁,也别硬咳。记住:多喝水让痰变稀,拍背帮痰移动,有效咳嗽用巧劲——这“三板斧”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对付顽固痰,配合雾化吸入、体位引流,效果更好。最重要的是:戒烟、避刺激、强免疫,从源头减少痰的产生。只要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痰能被轻松“搞定”,让你不再被“咳痰”折磨,呼吸更顺畅。
(窦海滨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 副主任医师)